返回列表 发帖
额 觉不觉得那个武惠妃的脖子不合比例滴长 有些蛇形。。。。。
徐惠,唐(627-650)字不详,湖州长城(今长兴)后漾忻湖村人,徐孝德之女,唐太宗李世民的妃子。工于诗,《全唐诗》辑有5首。诗作文采华美,深得太宗嘉许。生于太宗贞观元年,卒于高宗永徽元年,年二十四岁。
徐惠生于生于浙江湖州。湖州盛产女神童,名动江南的才女李季兰和徐惠都是这种特产中的精品。在别的孩子的舌头还在舔脚趾的时候,徐惠就已经开始呼爹叫妈了;当别的孩子还只认得一二三四的时候,她已经把《四书》、《五经》念得滚瓜烂熟了。八岁时,她已经能出口成诗了,而且辞致清丽,颇有水准。当时父亲徐孝德想考考她,就让她仿照屈原的《离骚》作一首离骚体诗。不就是屈原的离骚体吗,小徐惠也不皱眉头,找来纸笔信手一挥,片刻即成《拟小山篇》一首:“仰幽岩而流盼,抚桂枝以凝想;想千龄兮此遇,荃何为兮独往。”
太穆皇后(约569年—约613年),窦氏,唐高祖窦皇后,北周定州总管神武公窦毅与北周武帝姐姐襄阳长公主(北周文帝宇文泰第五女,北周武帝之姐)的女儿。聪慧刚毅,颇有才华。嫁李渊,生子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一女平阳公主。谥称太穆皇后,

  窦氏年幼时被舅舅周武帝宇文邕抚养于宫中,很受宠爱。她曾因劝谏周武帝亲近和亲的柔然公主而得到周武帝称赞,认为她小小年纪,见识不凡。有记载称当时的名将长孙晟听说这件事以后,对朋友说“此奇人必有奇子,可为婚姻”。几十年后,长孙晟去世,他的内兄高士廉做主将长孙晟的小女儿嫁给窦氏的二儿子李世民,也就是后来的长孙皇后。   窦氏七岁时,杨坚篡位,宇文家族被诛杀殆尽。窦氏闻讯,自投胡床下,叹息道:“恨我不为男子,救舅氏之患!”。相传窦氏儿童时期就发长过膝,光可鉴人,拥有绝世的容貌。因此她长大以后,求亲者甚多,窦毅不得不设雀屏选婿,李渊以箭射中屏风上两只孔雀的眼睛而入选,这就是成语雀屏中选的由来。   她在李渊反隋之前就去世了,据说生前曾经劝说李渊不要把好马留在家里,要及早献给皇帝,以免引起隋炀帝忌妒。李渊当时没有听从,而后来不得不被迫献马以打消隋炀帝的疑心。李渊回想窦氏当初的劝言,叹息着对子女们说:“如果我早听了你们母亲的话,哪里到这地步。”李渊登基以后,追封她为皇后,并追谥为太穆皇后。李渊之后不曾再立皇后。   据说这位太穆皇后生来不凡,刚出娘胎头发就长过颈项,三岁时这头发就已经与她的身高一样长短了。周武帝对这位外甥女非常喜爱,自幼就将她养在宫中。她对舅舅北周武帝与皇后突厥公主夫妻失和的状态非常担心,劝周武帝说:「四边未静,突厥尚强,愿舅抑情抚慰,以苍生为念。但须突厥之助,则江南、关东不能为患矣!」这时窦氏可能只有六七岁年纪,能有如此见解,顿时语惊四座。周武帝第一个正色以对,立即接纳小甥女的进谏,从此对阿史那皇后态度大为转变。   隋文帝受北周禅,窦氏大哭道:「恨我不为男,以救舅氏之难。」窦毅与襄阳长公主忙掩其口说:「汝勿妄言,灭吾族矣!」窦毅对妻子襄阳长公主提出要求:「此女才貌如此,不可妄以许人,当为求贤夫。」——经过广泛而苛刻的「比武招亲」,最终「雀屏中选」的东床快婿也非寻常人,乃是未来的唐高祖李渊。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平阳公主都是她的亲生子女。   隋大业年间,在涿郡去世,时年四十五岁。唐朝建立后,窦氏追封为皇后(约公元618年);唐高宗上元元年八月时,上尊号为太穆顺圣皇后。
本帖最后由 清宁子 于 2011-5-29 02:11 编辑

许穆夫人
     姬姓,卫公子顽和宣姜的女儿.于公元前690年出生在卫国都城朝歌定昌。长大后嫁给许国许穆公,故称许穆夫人。许穆夫人(生卒年月不详),姬姓,名不详,春秋卫国(今河南省淇县)人,是我国见于记载的第一位爱国女诗人。
     许穆夫人是卫宣公之子姬顽(昭伯)之女,卫国君主卫懿公的堂妹。春秋之际,诸侯林立,卫国在当时是一个中等诸侯国,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首邑是商朝的朝歌。许穆夫人在少女时代就深为祖国的安危而担忧,思索着如何为保家卫国作出自己应作的贡献。许穆夫人长得貌美多姿,许、齐两诸侯国都派使者前来求婚。诸侯各国之间的通婚联姻是一种政治行为,带有亲善和结盟的性质。在许国重礼的打动下,父母决定把她嫁给许国国君为妻。许穆夫人却有自己的想法,她从祖国的安全考虑,认为许国弱小,离卫国又远,一旦卫国受到攻击,许国没有力量前来救援。而齐国强大,又是卫国的近邻,如能嫁到齐国,卫国遇到什么危难便能得到齐国的救助。但父母亲和君主固执己见,仍把她许配给许国国君许穆公为妻。许穆夫人的称呼就是由此而来的。
111.jpg
  许穆夫人嫁到许国后,一直怀念着卫国。当她听到卫国国破君亡的噩耗之后,痛彻肺腑,恨不能插翅飞回卫国,跃马疆场抗敌复国,报仇雪耻。她去请求许穆公援救卫国,许穆公胆小如鼠,怕引火烧身,不敢出兵。许穆夫人不甘袖手旁观,置之不理,经过反复考虑,她带领当初随嫁到许国的自己身边的几位姬姓姑娘姐妹,亲自赶赴漕邑,与逃到那里的卫国宫室和刚被拥立的戴公(许穆夫人的哥哥)相见。许穆夫人抵达后,首先卸下车上的物品救济难民,接着与卫国君臣商议复国之策。不久,他们招来百姓四千余人,一边安家谋生,一边整军习武,进行训练。同时,许穆夫人还建议向齐国求援。就在此时,许国大臣接踵而来,对许穆夫人大加抱怨,有的责怪她考虑不慎,有的嘲笑她徒劳无益,有的指责她抛头露面有失体统,企图把许穆夫人拦截回来。许穆夫人坚信自己的主张是无可指责的,她决不反悔。面对许国的大臣的无礼行为,她怒不可遏,义正词严地斥责道:“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尔不臧,我思不闷”(《载驰》)。意思是,即使你们都说我不好,说我渡济水返卫国不对,也断难使我改变初衷;比起你们那些不高明的主张,我的眼光要远大得多,我的思国之心是禁锢不住的。许穆夫人拯救卫国的决心不可改变。
  不久,戴公病殁,卫人从齐国迎回公子毁(许穆夫人的另一哥哥),即卫文公。卫国得到了齐桓公的支持,齐桓公派兵戍漕邑,又派出自己的儿子无亏率兵三千、战车三百辆前往卫国。同时,宋、许等国也派人参战,打退了狄兵,收复了失地。从此,卫国出现了转机,两年后,卫国在楚丘重建都城,恢复了它在诸侯国中的地位,一直延续了四百多年之久。自然,这一切和许穆夫人为复兴卫国而奔走不懈是分不开的。
  绝世红颜矗风雨,挺身而出是为卫。

      其实俺只知道她妈宣姜,一悲剧美女,有个词说她,宣姜之乱~~~
冯太后(442—490)
     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人,属北燕皇族,汉人。14岁时被选为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妃子,后被册封为皇后。拓跋濬死后,冯氏操纵政权。北魏献文帝尊冯氏为皇太后。在冯氏的指导和辅佐下,北魏孝文帝把“太和改制”推向高潮。
111.jpg
     冯太后,北魏文成帝皇后、文成文明太后,长乐信都(今河北省冀州市冀州镇岳良村人)人。公元442年生于长安。公元477年(太和元年)至公元490年十四年间一系列改革的实际主持者。谥文明。公元465年(和平六年)献文帝即位,尊为皇太后。太后执政,定策诛杀丞相乙浑。献文帝非太后所生,听政后诛除太后内宠。公元471年(皇兴五年)献文帝禅位于五岁的太子拓跋宏,自己仍过问大政。公元476年(承明元年)冯太后毒死献文帝,再度临朝称制达十四年。她聪明果决,猜忌而长于权术,以重管﹑重罚驾御群臣,为其所用。冯太后在文成帝死后两度摄政,将北魏的汉化推向巅峰。她对北魏的影响,在其孙北魏孝文帝朝更加发扬光大史称孝文帝改革。其在任摄政期间推行三长法、均田法、班禄法建立了农业大国的雏型,革除了相当多朝政乱象和贵族圈地行为,政策影响力陆续扩及后续所有朝代,甚至直到今日。
本帖最后由 feiyanfanfan 于 2011-5-28 22:15 编辑

传说苏小妹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妹妹,汉族,四川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她从小习读诗文,精通经理,是个有才识的女子。苏小妹长得端庄秀丽,身材不胖不瘦,薄薄的丹唇、圆圆的脸蛋,乌溜溜的大眼睛,再配上高高的额头,突出的双颚,一看就是一副慧黠的样子。她从小就爱与两个哥哥比才斗口比才智。世间流传着好多有关她的故事。
   据考证,苏轼并没有妹妹,而是民间传说而已。小妹十六岁时,上门说亲的人很多,小妹因为自己年纪还轻,不准备过早结婚,力争年轻的时候多学点东西,因此对前来说亲的人非常讨嫌,但又不能贸然失礼。于是她想了一个办法,要求所有求婚者答三道题,答对了,就嫁给他。
    苏小妹以才择夫婿,蜀地多才女,到宋代又出了个苏小妹。可说宋代四川的灵秀之气尽革于苏氏一门,苏小妹的父亲苏洵,哥哥苏轼、苏辙个个才高八斗,所谓“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历史上的"苏小妹"
       苏小妹其实不是苏轼的妹妹,而是苏轼三个姐姐中最年幼的一个,比苏轼大一岁,是一位才女,虽然公众非常希望才子与才女的搭配,但所有网友不得不放弃对二位的意淫,并确信冯梦龙确实是满嘴跑火车(实际上,秦观和与苏小妹的传闻纯属乌龙。冯梦龙还在《三言二拍》中写了篇《苏小妹三难新郎》,说苏小妹‘比文招亲’,秦少游过关斩将,洞房之时,还出题考他,搞得像野蛮老婆和饥渴老公似的,非常不靠谱。)——所谓“苏小妹”比秦观足足 大了15岁,她21岁嫁给自己表哥时,秦观才6岁。而苏小妹的人生就是个悲剧,被夫家忽视加虐待,刚生了小孩没过多久就死了,还来不及等秦观长大,搞什么婚外情。
     (这是淫对啊淫对 )有年冬天,雪后初晴,苏轼披一件大裘袍坐在向阳的地方晒太阳,风吹过,裘毛拂动,苏小妹在旁边走过,看到这一景象,当即说道:“风吹裘裘毛乱动。”说完笑眯眯地看着苏轼傻笑,一副得意的神气。她所站墙角的墙壁上正好也结了些冰雪,此时在太阳的照射下,融化的雪水,顺着墙壁直往下淌,苏轼想也不想,顺口就说:“阳照壁壁水直流。”苏小妹虽还年小,但已初解人事,当即羞红了脸,狠狠地看了哥哥一眼,飞快地跑开。   
    还有一次,苏小妹正蹲在井边剖鱼,苏东坡从外回来,骑马经过,一见,立即说道:“妹妹剖鱼,蹲下来一剖两半!”苏小妹犹豫了一下,但终究忍不住,将头微微扬起,半羞半嗔对哥哥说:“哥哥骑马,跨上去又加一鞭。”
u=698005331,2478419040&fm=0&gp=0[1].jpg 苏小妹(董璇饰演)
种花
杜秋娘
      原是润州人,也就是现在的江苏镇江。虽出身微贱,却独禀天地之灵秀,出落得美慧无双,不仅占尽了江南少女的秀媚,而且能歌善舞,甚至还会写诗填词作曲,江南女子的秀丽与文采她身上尽数体现,作为歌妓曾风靡了江南一带。
111.jpg
    杜秋娘十五岁时,镇海节度使李锜以重金将她买入府中为歌舞妓。杜秋娘不满于只表演别人编好的节目,自己谱写了一曲“金缕衣”,声情并茂地唱给李锜听: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此诗正合了李锜之意,当时就把她纳为侍妾。
  唐德宗驾崩,李诵继位为顺宗,在位仅八个月就禅位给儿子李纯,是为唐宪宗。唐宪宗试图削减节度使的权利,李锜不满,举兵反叛,在战乱中被杀,杜秋娘入宫为奴,仍旧当歌舞姬。有一次杜秋娘为宪宗表演了“金缕衣”,宪宗被深深地感染两人马上陷入爱河,杜秋娘被封为秋妃。 杜秋娘不仅是宪宗的爱妃,还是他的机要秘书,杜秋娘以女人的柔情和宽容弥补了宪宗年轻气盛、性情浮躁的缺点,宪宗常常与她讨论治国大事,二人过了十几年同心协力的日子。不料元和十五年,宪宗突然不明不白地死在宫中,有人传言是内侍弘志蓄意谋弑,但当时宦官专权,此事不了了之。
  二十四岁的太子李恒嗣位为唐穆宗,杜秋娘则负责皇子李凑。李恒好色荒淫,沉迷于声色犬马,不满三十岁一命呜呼。十五的太子李湛继位为唐敬宗,他只知道打猎游玩,不理国事,不久又在宫中被刺身亡。这时,李凑已被封为漳王,杜秋娘眼见三位帝王连续暴死,必为宦官所弑,于是与宰相宋申锡密谋,决心除掉宦官王守澄,立李凑为帝。岂知宦官的耳目众多,计划王守澄所知,结果是李凑贬为庶民,宋申锡则谪为江州司马,而杜秋娘也削籍为民,返回乡里,结束了她的“折花”岁月。
      
      金缕衣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上官婉儿又称上官昭容(公元664年-公元710年),唐代女官、女诗人、唐中宗昭容。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上官仪孙女。仪被杀,随母郑氏配入内庭。年十四,即为武则天掌文诰。唐中宗时,封为昭容。曾建议扩大书馆,增设学士。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一时词臣多集其门。临淄王(即唐玄宗)起兵,与韦后同时被杀。

  上官婉儿,唐代名臣上官仪之孙女,祖父和父亲被害时始出生。因母亲郑氏是太常少卿郑休远之姊,母女才得免死,被配入皇宫内庭。上官婉儿是陕州人,其曾祖上官弘为隋江都官盐移居扬州.  
 上官婉儿自幼才思敏捷,诗词出众,其诗词风格多与祖父上官仪相似,并将祖父绮丽浮艳的“上官体”发扬光大,一时名流多集其门。   
14岁就为武则天掌诏命,参与政事,是武则天文笔上的得力助手。上官婉儿本与武则天有杀父之仇,因看武则天政绩显著,深得当时中下层官吏的拥护,便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唐中宗李显在位时被封为昭容,她代朝庭评品天下诗文。唐景龙四年(公元710年)临淄王李隆基(后为玄宗)发动政变,起兵诛讨韦皇后及其党羽,上官婉儿被李隆基命与韦皇后一并处斩,年仅46岁。 后人称其为“巾帼首相”。   
开元初(公元713年),唐玄宗李隆基又褒扬她的文章,指令收集上官婉儿的著作,编录文集20卷,叫大手笔燕国公张说(悦)为其题篇作序。序中称上官婉儿“风雅之声,流于来叶”,对其文其人评价很高。
寿阳公主,生于公元383年,卒于公元444年,据考证就是“会稽宣长公主”,寿阳公主的人生在史书上没有留下更多的记载,然而那朵小小的梅花,却将她的名字留在了暗香浮动的梅林间。中国众多的花神中就有她的身姿。世人传说寿阳公主是梅花的精灵变成的,因此寿阳公主成为正月的花神。
南朝某年农历正月初七这天的下午,宋武帝刘裕的女儿寿阳公主与宫女们在宫廷里嬉戏。过了一会儿,寿阳公主感到有些累了,便躺卧在含章殿的檐下小憩。这时恰好有一阵微风吹来,将腊梅花吹得纷纷落下,其中有几朵碰巧落到了寿阳公主的额头上,经汗水渍染后,在公主的前额上留下了腊梅花样的淡淡花痕,拂拭不去,使寿阳公主显得更加娇柔妩媚。皇后见了,十分喜欢,特意让寿阳公主保留着它,三天后才将其用水洗掉。此后,爱美的寿阳公主便时常摘几片腊梅花,粘贴在自己前额上,以助美观。宫女们见了,个个称奇,并跟着仿效起来。不久,这种被人们称为“梅花妆”(或简称“梅妆”)的妆饰方式便在宫中流传开来(事见宋代李瓘等撰《太平御览》卷三十《时序部·十五·人日》引《杂五行书》:“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几时,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竟效之,今梅花妆是也。”)。后来,“梅花妆”又进一步流传到民间,并受到了女孩子们的喜爱,特别是那些官宦大户人家的女孩子以及歌伎舞女们,更是争相仿效。五代前蜀诗人牛峤《红蔷薇》“若缀寿阳公主额,六宫争肯学梅妆”,即是在说这个典故。后代的文人爱极了这个故事,诗词里不断重现这个情境。譬如姜白石著名的《疏影》词里便有“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这样的佳句。
弘化公主也叫光化公主,武则天时,改封西平大长公主。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出生于唐王朝宗室之家。据史书记载:贞观十四年(640)二月,李世民遣左骁卫将军、淮阳王李道民及右武卫将军慕容宝携带大批物资护送弘化公主入吐谷浑与其国王诺曷钵成婚。弘化公主入吐谷浑,是唐将公主嫁于外蕃的开端,是中华民族团结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不仅使唐与吐谷浑的关系很快得到改善,而且也促进了唐与吐善的友好往来。贞观十五年,即弘化公主下嫁的第二年,唐太宗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了吐蕃王松赞干布,从而更加密切了唐与吐蕃的关系。据志文记载,弘化公主于圣历元年(698年)五月三日“寝疾于灵州东衙之私第”,“圣历二年三月十八日葬于凉州南阳晖谷冶城之山岗”。
据史书记载,弘化公主不仅聪明贤惠,而且具有超人的胆略。弘化公主入嫁吐谷浑后,吐谷浑和唐朝的关系进一步密切了,而这却引起了吐谷浑国内不少大臣的不满。有一年,吐谷浑丞相宣王和他的两个弟弟密谋在祭山活动中,劫持诺曷钵和弘化公主投奔吐蕃。弘化公主得知这个消息后并没有惊慌,她飞身上马,和诺曷钵一起带着少量亲兵,连夜向鄯城(西宁)奔去,并在鄯州刺史杜凤举的帮助下一举粉碎了宣王的阴谋,吐谷浑国内很快就安定了下来。
 长乐公主【公元621年(武德四年)- 643年(贞观十七年)】,名丽质,唐太宗嫡长女,母长孙皇后,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五女。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秦王妃长孙氏生下了一个女儿,她在全部姊妹中排行第五,取名丽质——一个让人产生想象的名字。 等到李家有女初长成,李世民不禁要为女儿的名字而洋洋得意了,因为公主果真人如其名,天生丽质,是位容色绝姝的美人。志文为此盛赞道:“公主资淑灵于宸极,禀明训于轩曜。……皎若夜月之照琼林,烂若晨霞之映珠浦。”意译过来便是:“公主就像一位仙女,将超凡的灵气带到皇宫;禀承父母师长的训诫,修身立德。……高洁清丽,秀逸脱俗,犹若月光洒落在葱郁的树林之中;鲜妍明媚,光彩夺目,好似早晨的霞光照耀在珠江之上。”词采华美,着意为文,读来琅琅上口。虽然作者姓名不详,但是能够为公主撰文,必是皇帝钦定,撰者应为当世名家无疑。
  唐太宗一生酷爱书法,他的子女也多写得一手好字。李丽质以美闻名又雅擅丹青,“(公主)散玉轴于缥帙,悬镜惭明;耀银书于彩笺,春葩掩丽。”译文如下:“展开公主所作的画卷,悬挂的明镜就显得黯淡无光;展示公主所写的书法,就连春天的花朵也被掩去丽色。”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1986年,考古工作人员在长乐公主墓中发现了一方瓷砚——辟雍砚,辟雍是周王朝为贵族子弟设立的大学;取四周有水,形如璧环为名。杨师道的《咏砚》诗中有“圆池类璧水,轻翰染烟华” 一句,所咏的就是辟雍砚。这方砚是李丽质生前的实用之物,出土时砚面四周的弦纹内仍残留些许墨迹,砚面还有长期研磨的痕迹,可见当时唐宫内书风之盛,而公主也无愧于墓志对她书画才艺的褒扬。
汝南公主(?—636年?),唐太宗李世民第三女,母不详。早亡。墓志铭为虞世南所作,有《汝南公主墓志》虞世南传世真迹。
都说最完美的人在征婚启事和讣告上才有,虞世南的墓志铭写的公主也是有才有貌啊。
公主讳,字,陇西狄道人,皇帝之第三女也。天潢疏润,圆折浮夜光之采;若木分晖,秾华照朝阳之色。故能聪颖外发,闲明内映,训范生知,尚观箴于女史;言容成则,犹习礼于公宫。至如怡色就养,佩帉晨省,敬爱兼极,左右无方。加以学殚绨素,艺兼鞶紩,令问芳猷,仪形闺阃。厶年厶月,有诏封汝南郡公主。锡从珪瑞,礼崇汤沐,车服徽章,事忧前典。属九地绝维,四星潜曜,毁瘠载形,哀号过礼,茧纩不袭,壃酪无嗞,灰琯亟移,陵茔浸远,虽容服外变,而沉忧内结,不胜孺慕之哀,遂成伤生之性,天道佑仁,奚起冥漠,以今贞观十年十一月丁亥朔十六日
独孤贵妃,出身名门,美丽娴雅,美丽乖巧,礼制比皇后,生华阳公主。唐代宗李豫对其宠爱有加。不幸的是,华阳公主在孩童时就悲惨的病死了,夫妇二人悲痛欲绝,独孤氏伤心而死,代宗不忍埋葬,一直将独孤贵妃遗体停放殿内,3年后无法存放时方才入土。
华阳公主是一个很可爱的小姑娘,非常漂亮妩媚,而且聪明灵悟,十分乖巧。她和升平公主是代宗最疼爱的女儿,姐姐升平出嫁以后,才开始呀呀学语的她就更成了代宗的掌上明珠。   看着心爱的女儿渐渐长大,代宗开始操心,该怎样物色一个配得上她的驸马呢?
  可是,正是父亲满心欢喜、又万分不舍地筹划这件事的时候,774年,十一、二岁的华阳公主却突然患上了重病。宫庭、民间的医生都对小公主的病束手无策。
  心急如焚的代宗只得将华阳公主舍入道观,取名“琼华真人”,希望出家为道能够让华阳得到上天的垂怜。
  但是,华阳公主的病情仍旧一天天地变重,直至垂危。
  如果用现在的医学观点来推测,华阳公主可能是患上了癌症。因为她在整个病中,都疼痛难忍。弥留的时候,可怜的小姑娘痛得连话都不能说了,只能勉强抬眼看看自己的父皇母妃。
  女儿如此痛苦,自己却无能为力,这令代宗伤心欲绝。他只能不停地咬着自己的嘴唇和手指,以至手指出血不止。
    “华阳聪悟过人,能候上颜色,发言必随喜愠。上之所赏,则因而美之;上之所恶,则曲以全之,由是钟爱特异。”真是女控。
延庆公主(?—?),唐武宗李炎之女,母不详。武宗会昌五年(845年)四月获封。
     封延庆公主等制
  门下:车服之制,载美周《诗》;汤沐之□遵汉典备光内□等并禀庆绛河,流芳彤管,秾华懿淑,雅志静专。柔顺之心,叶於礼度;肃雍之道,庆於言容。宜锡粉田之荣,用昭银榜之贵。可依前件。
    除了延庆太子外还有公主哦。。。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