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 150# 紫衣女神捕


    是啊,我还买了一本收藏,他俩的书我都愿意收藏
民国·美术家   张大千
张大千是享有世界声誉的国画家。徐悲鸿赞他是“五百年来一大千。”他对敦煌古迹的发掘整理,其意义更是超越了绘画成就的本身。在个人生活方面,张大千为人洒脱风趣,留下很多轶事,其中不少是风流韵事。有人曾把他与明朝才子唐伯虎相比。
  
  张大千一生娶了四个太太。不过在娶亲之前他有一个青梅竹马的未婚妻,是他的表姐谢舜华。两人从小一起长大,表姐对他十分呵护,两人感情极好。可惜这位表姐早逝,张大千在外地接到消息后十分悲伤,一度萌生了终生不娶的念头。父母又做主给他在老家四川内江定了另一门亲事,对象是一位姓倪的姑娘。可是没过多久倪家姑娘忽然得了怪病,生活无法自理,于是这门亲事也取消了。接连经历两次打击,张大千就跑到上海松江的禅定寺出家去了。“大千”这个名字就是那时取的法名。不过他尘缘未了,在寺里没能静下心来修行,很快被哥哥张善子强行带回家去了。张大千这个名字却一直沿用下来。
  
  父母又为张大千订了一门亲,女方名叫曾正蓉,比张大千小两岁。张大千24岁时正式成亲,婚后两人感情很好。只是曾氏夫人一直没有孩子,于是两年后张大千又娶了一位姨太太黄凝素。黄夫人过门时才15岁。她受过一些新式教育,也略通书画。她先后生了八个子女。娶了黄夫人之后好几年,曾夫人也终于有了自己的孩子。
  
  第三位夫人杨婉君是张大千在1935年在北平娶的。那时他已经是一位成名的画家。杨婉君是一位唱大鼓的伶人,一次演出时被张大千看中,在张大千的朋友于非闇的撮合下结了亲。当时张大千三十六岁,杨婉君十九岁。她长得很像唐伯虎画中的美人,成为张大千笔下仕女图的模特。说起来,她是张大千自己看中的女人,没有父母在里面掺合。婚后张大千把她的名字改动了一个字,变成杨宛君。张大千在北平一直住到抗战全面开始,经历了七七事变,那段时间都是杨宛君陪着他。四十年代张大千率人去敦煌临摹壁画,渡过了一段条件极为艰苦的日子,陪伴身边的也是杨宛君。
  
  那时张大千虽然已有好几位妻子,还有了红颜知己李秋君,却依旧四处留情。到了四十年代,特别是抗战快要结束的那两年,二夫人黄凝素对张大千日益不满。抗战胜利后,黄凝素与张大千的情缘也走到了头。1946年她提出离婚,还撺掇杨婉君跟她一起离婚,但杨夫人无论如何走不出离婚这一步。那时杨婉君在家里的日子并不好过,与婆婆和元配曾夫人都有矛盾,身体还不好。她那时患了乳腺癌,在北平自己的娘家养病。
  
  1947年,也就是和黄凝素离婚的次年,张大千又娶了四夫人徐鸿宾(后改名为徐雯波)。徐雯波本是张大千的女弟子。另一说法是,小徐是他女儿的同学,一直想拜张大千为师,张大千就是不肯收,其实是早就打了主意想让她做自己的太太,如果先有了师徒的名份反而不好办。徐雯波是张大千的最后一位夫人,陪伴他走过了海外漂泊的几十年岁月。
  
  1949年,张大千因为种种原因决定离开大陆。49年11月间国民党还守着西南一角,但运输能力已经极为紧张。张大千还是走了张群的门路才弄到了三张飞机票。他决定带新婚不久的徐雯波和一个女儿同行,另两位夫人(曾正蓉、杨宛君)以及其余多位子女都留下不走。张大千临别之际安慰杨宛君,说他不久还会回来。同时他给杨宛君留下了一批临摹的敦煌壁画。杨宛君后来虽然生活贫困,却一直没舍得卖掉这批画,最后全部捐献给了国家。
  
  文革时期杨宛君因为她的身份吃了很多苦。张大千在海外打听到她的消息后一直很内疚。他临终时立下遗嘱,把自己的财产分成十六份,其中一份就是给杨宛君的(那时曾正蓉已经去世)。
  
  在张大千心目中占有位置的女性为数不少,其中一位是他的红颜知己李秋君。她是个大家闺秀,是宁波的望族,不过自小在上海长大。两人认识的时候都很年轻,张大千尚未成名,但李秋君对他的天才非常欣赏。李秋君的父亲眼看两个年轻人相处得很好,就撮合他俩。但张大千那时已经有了一个太太一个姨太太,他不肯委屈李秋君做小老婆,也不想抛弃家里的妻妾,于是拒绝了这桩婚姻。不过没有婚约反而相处得更融洽,他们简直情如姐弟。张大千每次去上海就住在李家,李秋君会把他的起居饮食都照顾得非常周到。李秋君自己也成为一个画家,在上海小有名望。她一生未婚,据说就是因为张大千的缘故。张大千把自己的两个女儿过继给她。后来李秋君与张大千的四夫人徐雯波相处甚好,告诉她很多张大千的生活习惯,对徐夫人说:『大千是国宝呀,只有你是名正言顺的可以保护他,照顾他,将来在外面,我就是想到也做不到呀!你才是一辈子在他身边的,还得你多小心,别让他出毛病。』李秋君在文革期间去世,消息传到台湾,张大千老泪纵横。
  
  张大千年轻时还有一位朝鲜情人,名叫池春红。张大千29岁那年去朝鲜旅行时认识了年仅15岁的池春红,发生了关系。张大千虽然很喜欢她,但并没有把她带回中国。他资助她在朝鲜开了一家小药铺,并且经常去看她。后来池春红被日本人杀害,张大千极为伤心,给她立了墓碑。张大千后来还有一位日本情人名叫山田。徐雯波知道这件事后也无可奈何,不得不宽容。
  
  张大千一生中关系重要的女人就有七位(四位夫人,一位红颜知己,两位异国情人),此外还有些风流韵事。篆刻家陈巨来在《安持人物琐忆》中讲到张大千,说有一次他想给张大千介绍一位女学生,可是张大千总是推托不肯收,再三问起原因,张大千笑说:『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吾的新太太(徐氏)即女学生也。有时女生为吾披一件衣、纽一个扣,吾常会抱住强吻之。你所介绍者,为你女同学,又是大家之妇,万一吾不检细行时,使你介绍难堪也,所以不敢允也。』
  
  张大千虽然风流韵事不断,但似乎不能说他是好色之徒。前几年有部电视剧《张大千》,抓住他和七个女人的故事大加渲染,结果引起了张大千子女们的抗议,说电视剧亵渎父亲。女儿张心庆表示:『该剧歪曲事实并将一个优秀艺术家刻画成了低俗、浮躁、浅薄的多情种。将许多培养、扶持张大千的师友们隐身于后。』
  
民国·美术家   徐悲鸿
徐悲鸿的女人们
  
  徐悲鸿的恋爱史是民国美术家圈子里最热闹的八卦。几个当事人的知名度都很高,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机会在八卦里做一回主角。徐悲鸿自不必说,孙多慈也是名画家,蒋碧薇出版了上下两大本回忆录,张道藩、许绍棣是政府高官,就连仅与徐悲鸿生活了七年的廖静文也是社会活动家,写有《徐悲鸿的一生》。不过,有关徐悲鸿的婚恋故事不得不以女人为主角,特别是蒋碧薇,因为只有她的回忆录最为全面,也最富有细节。后人所看到的徐悲鸿八卦,基本上是蒋碧薇呈现给大家的。廖静文虽然也写了一本,毕竟时代烙印太强,反而影响了可信度。
  
  
  【蒋碧薇】
  徐悲鸿和蒋碧薇都是江苏宜兴人,是同乡。只不过蒋家家大业大,是当地望族,而徐家虽是读书人家却是寒门。蒋碧薇的回忆录,前半部叫做《我与悲鸿》。其实那本书里对徐悲鸿着墨并不多,有也多半是发牢骚。书里倒是不吝文字描写了蒋家的家世以及各地的风土人情。她书里也略提到徐家,那就写得相当地凄惨。
  
  按蒋碧薇所说,徐悲鸿和她本人先前都有家里的包办婚姻。徐悲鸿是17岁时父母给娶的亲,他企图反抗,但逃婚没逃成,被父母强行完婚,次年得了一子。徐悲鸿的元配与长子都命运不济,元配婚后没几年就病逝了,长子养到七岁时也夭折了。蒋碧薇则是在13岁那年由家里给订了亲,是她堂姐从中牵线,许给苏州查家的儿子查紫含。查家与蒋家是世交,结亲不止一门,蒋碧薇嫁过去是亲上做亲。
  
  蒋碧薇的父亲蒋梅笙受过新式教育,后来从宜兴到上海当大学教授,把小家搬了过去。她先前在宜兴时已经知道徐悲鸿这个人。他是个新式青年,乡里都在议论他的出格之处。后来徐悲鸿也到上海来谋求发展,因为是同乡,就经常到蒋家作客。蒋家父母对徐悲鸿非常欣赏,一直热情招待,时间一长,徐悲鸿成了蒋家的常客。
  
  徐悲鸿是从贫寒阶层奋斗出来的,那时虽然还是个穷小子,却已为自己打开了局面。蒋碧薇被他身上那种特质所吸引,悄然地爱上了他。回忆录里说:『徐先生的故事使我对他产生了一种钦佩和同情兼而有之的复杂感情。那时候我只有十八岁,刚从古老守旧的宜兴来到五光十色的上海,但我的生活天地仍局限于一楼一底的家里,我所接触的人只有家人邻居,徐先生这时闯进我们的家庭,给我带来了新奇的感觉。我觉得他很有吸引力,不仅在他本身,同时也由于他那些动人的故事,以及他矢志上进的毅力。』
  
  蒋碧薇在回忆录里直言自己长得不漂亮,说她家堂姐妹里她是为数不多的丑丫头之一。不过她后来得到两位成功男人的爱情,可见长相并没有那么重要。徐悲鸿那时显然也爱上了蒋碧薇,而且胆大妄为,得知蒋碧薇快要与查家成婚,就先发制人,通过一位朋友朱了洲向蒋碧薇提出私奔:『有一天,朱了洲先生到我家来,父亲和母亲都不在,他突如其来地问我:“假如现在有一个人,想带你到外国,你去不去?” 我听他这么一问,脑子立刻就映出徐先生的影子,这“一个人”和“外国”,同时构成强烈的吸引,使我心底的暗潮汹涌澎湃,不可遏止,耳畔仿佛响起嘹亮的喊叫声:“去呀,去!你为什么不去!难道你想等着查家来迎娶?” 』
  
  蒋碧薇决定私奔,一是初生之犊不畏虎,二来也是想逃脱她自己的包办婚姻。于是她给父母留下一封信,跟着徐悲鸿走了。那封信内容含糊,给人一个错觉好像她准备弃世。私奔一举给蒋家父母带来很大麻烦,一则关于家族声誉,二则关乎已经订婚的查家。为了向众人有个交待,蒋家只好宣称女儿已经身亡,还正儿八经地办了丧事。出殡时棺材还不能太空,于是里面塞了石头充数。
蒋碧薇在一个黄昏义无反顾地离开家,跳上黄包车到小旅馆和徐悲鸿汇合了。徐悲鸿被她改了个名字,于是原来的蒋棠珍变成了后来的蒋碧薇。徐悲鸿还订制了两枚水晶戒指,一只刻了“悲鸿”,一只刻了“碧微”。徐悲鸿喜欢改名字。他自己本名徐寿康,改成充满文艺情调的“悲鸿”。后来他认识了女学生孙韵君,给她改名“孙多慈”,也弄了两只红豆戒指,一只刻“慈”,一只刻“悲”。据说“廖静文”这个名字也是他给起的。
  
  私奔这段“佳话”,在回忆录中毫无浪漫可言,字里行间透着怨气。也难怪,女人为这种出格举动所承担的压力总是多过男人,在徐、蒋二人来说尤其如此,因为蒋家是大家族,而徐悲鸿那时基本上已经脱离了父母的束缚。那时他父亲徐达章已经去世,母亲和几个弟弟妹妹在宜兴乡下。徐悲鸿是长子,母亲早已管不住他了。
  
  小两口最初没去法国留学,因为欧洲在打仗。徐悲鸿带着蒋碧薇去了日本。蒋碧薇初到日本很不习惯,还日夜担心家里,可又不敢暴露身份。直到后来她姐夫也去日本留学,她才找到了与家里通讯的渠道。蒋碧薇得知她的出走给父母造成了极大麻烦,非常内疚,写信过去请求宽恕。万幸的是,父母原谅了她。
  
  父母的宽容态度对蒋碧薇来说非常重要,关系到她后来的命运。民国时代的私奔少女如果得不到父母的原谅,多半是象白薇那样的悲惨结局。蒋梅笙夫妇原谅女儿,主要是出于对徐悲鸿的器重。蒋碧薇提到,父母当年的确有意招徐悲鸿为婿。当徐悲鸿的元配妻子病逝的消息传来,蒋碧薇听到了父母的议论:『有一天,我听到父亲在母亲面前谈他,我表面上装作若无其事,其实我正聚精会神地听。父亲夸奖徐先生,认为他的人品才貌都难得,断定他是一个可造的人才。母亲默默地听着,不时颔首。最后,父亲慨叹地说:“要是我们再有一个女儿就好了。”父亲的话意说得太明显了:虽然徐先生少年丧妻,但他总要再婚的。为什么要“我们再有一个女儿”呢?因为当时我姐姐已嫁到程家,我也和查家订了亲。如果再有一个女儿,很显然,父亲希望能有这样一位才貌出众、画艺高超的女婿。』此外,蒋家父母这次原谅女儿可能也与家里孩子稀少有关。他们家里生了五个儿子两个女儿,结果有四个儿子夭折,只有一个长大,所以这对夫妇对每个孩子都非常宠爱。
  
  徐悲鸿的弟弟徐寿安后来也到上海,被蒋碧薇父母的收为义子,又与蒋碧薇的一个表妹结了婚。
 这对年轻的夫妇后来终于去了法国。在蒋碧薇笔下,那段日子总的来说比较开心,但也不时的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后来还因北洋政府无法按时发放留学官费而陷入贫困,偶尔要饿肚子。再以后是学成回国、安家、生小孩、遭遇出轨、闹离婚。蒋碧薇总结说:『“如此我从18岁跟他浪迹天涯海角,20多年的时间里,不但不曾得到他一点照顾,反而受到无穷的痛苦和厄难……』回忆录里举了很多这方面的例子,尤其是后来临回国之际,徐悲鸿说是回去弄钱,于是自己去了新加坡,把蒋碧薇一个人留在巴黎。她先是得了盲肠炎开刀,随后被告知怀孕了。蒋碧薇把消息告诉徐悲鸿,徐悲鸿要她自己坐船到新加坡来汇合,可是连船票钱都没给寄够,还是蒋家父母汇了一笔钱来才救了急。
  
  在他们的婚姻里,两人性格不合,思想不一致,又都比较强势。徐悲鸿并不是浪漫之人(特别是跟张道藩相比),是个工作狂。也唯有如此勤奋,他才能够成为一代大师。蒋碧薇一方面钦佩徐悲鸿的刻苦劲头,一方面也抱怨他不懂得体谅自己。她坦承自己并不很懂艺术,实际上也是如此。徐悲鸿在留法期间给蒋碧薇画了多幅油画,回忆录中就根本没怎么提。但蒋碧薇要追求精致的生活,而且是与家庭收入水平相当的那种上流社会的生活,她认为这种追求完全正当合理。徐悲鸿靠画画经常能有额外收入,但是大部分花在购买金石书画上,对此蒋碧薇很有怨言。蒋碧薇不是邵洵美的太太盛佩玉。盛佩玉是虽有不满却还是把自己首饰当掉来支持丈夫搞出版的。蒋碧薇一直要做她自己,她的这些追求后来为她招来不少骂名。
  
  徐悲鸿终于学成归国,随即被聘为大学教授。夫妻双双把家还,还添了孩子,蒋碧薇摆脱掉了当年私奔的阴影,光明正大地重新以自己父母的女儿的身份在亲友跟前露面。有那么一段短暂的时间,蒋碧薇觉得自己苦尽甘来,该享受一下人生了。谁知好景不长,很快传来了徐悲鸿移情别恋的消息,第三者是女学生孙多慈。
  
  徐悲鸿不但闹师生恋,而且传得满城风雨。起初蒋碧薇知道这回事的时候还想隐瞒。回忆录说:『但为了徐先生的名誉和前程,我不敢将徐先生师生相恋的事告诉任何人,只希望有一天,他会明白自己的身份地位,以及他对妻子儿女的责任,迷途知返。』--固然是为了维护徐悲鸿的声誉,另一方面也有她自己的颜面需要顾及。当时在外人看来,徐悲鸿正有着一个美满家庭,而蒋碧薇是个令人羡慕的幸福太太。
  
  不过当爱情已经不再,任何挽救措施都是徒劳。孙多慈以绘画满分的成绩考入中大艺术系以后,徐家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徐悲鸿那时便起了离婚的念头。他有一次离家出走,然后给蒋碧薇写了封分手信:『此后我按月寄你两百金,直到万金为止。两儿由你抚养,总之你亦在外十年,应可自立谋生。』
  
  蒋碧薇可不想就这么离婚,徐悲鸿也没有坚持。他们有个朋友圈子,最初都还不知道这回事。后来开学上课,徐悲鸿天天见到孙多慈,毫不掩饰自己的情感,小道消息便不胫而走,想遮也遮不住了。从回忆录来看,蒋碧薇只要一天不肯离婚,就得一直忍受各式各样的冷暴力。如此过了四年,孙多慈从中大毕业。徐悲鸿本有意让孙多慈出国留学,但是没去成(徐悲鸿认为这都是因为蒋碧薇从中作梗)。孙多慈后来决定与徐悲鸿暂时分开。不久徐悲鸿就跟蒋碧薇闹翻,自己离开家去广西了。
  
  徐悲鸿这次去广西,与他早年抛下母亲弟妹去上海寻出路的做法如出一辙。蒋碧薇在回忆录里不动声色地爆了徐悲鸿不少难堪之事,比如他如何对待自己的寡母。按蒋碧薇所说,徐父中年而逝,徐悲鸿身为长子不得不挑起全家的生活重担,于是在宜兴老家做美术教师,在三所学校同时兼课。这样辛苦地过了两年后,他不甘心为家庭拖累,就离开母亲和弟弟妹妹,只身跑到上海来了,他母亲托人到上海来找也没找到。后来徐悲鸿去广西也是如此,并不安排家里妻子儿女的生活,一个人走了。
  
  蒋碧薇提到那时家里的经济状况,说那时徐悲鸿虽然已是名画家,但是不卖画,只有教授薪水可拿。家里除维持日常开销,还要拿出很大一笔钱来购画、装裱。所以家里存不下钱来。徐悲鸿去广西后断断续续寄回过一点钱,不够用,蒋碧薇只好自己出去谋事做以贴家用。
 蒋碧薇一直不肯离婚,却又对徐悲鸿冷脸相待(反正那时徐悲鸿只是偶尔从广西回到南京的“徐公馆”,两人相处的日子很少)。似乎她是在等徐悲鸿回心转意并跟她道歉,但等来的仍是冲突,而且一次比一次难看。抗战全面爆发期间,她自己的生活又起重要变化,主要是与张道藩的关系一下子热乎起来。于是三角恋变成了四角恋,状况更加复杂。
  
  眼看战事紧张,蒋碧薇带着孩子撤到了重庆,徐悲鸿也从广西到了重庆。从1930年发现出轨的苗头算起,两人闹矛盾已经闹了七年。这时的徐悲鸿暂时处于感情空窗期,和孙多慈没有个结果。他便试图与蒋碧薇复合,没想到蒋碧薇却强硬起来,坚决要分居,同时又要徐悲鸿拿出自己薪水的一半给她(她需要维持自己、两个孩子、以及两个佣人的生活)。需要指出的是,徐悲鸿固然做出很多让蒋碧薇受伤的事情,但初到重庆时明显拿出了求和的态度,只是蒋碧薇那时心里已经有了张道藩,心境又不一样了。后来徐悲鸿硬是与蒋碧薇和孩子们搬到一起住了一段日子,这次轮到蒋碧薇大搞冷暴力,整天做缝纫活(为前方将士缝制军衣),尽量不跟徐悲鸿讲话。最终徐悲鸿受不了了,知道复合无望,又搬了出去。他们的一双儿女那时已上小学,如果说对父母的矛盾有什么刻骨铭心的印象,那么印象里多半会认为是母亲无理--不要问这公平不公平。
  
  蒋碧薇的“不离婚、不讲和”态度让徐悲鸿极为伤心失望。他后来给朋友写信说,在重庆的这几十天让他明白,蒋碧薇已经对他全无爱意了:『弟因国难之故,回心转意,尽量卑鄙,以冀复修旧好,伺候月余,不特毫无影响,且变本加厉,借题发挥,以是知人心已变,不能挽回......』另一方面,对蒋碧薇而言,徐悲鸿在1938年登报发表的一份声明令她的愤恨达到了顶点。声明如下:『徐悲鸿启事:鄙人与蒋碧薇女士久已脱离同居关系,彼在社会上一切事业概由其个人负责。特此声明。』他发这份启事是为了和孙多慈结婚。
  
  “同居关系”?身份!身份始终是蒋碧薇的心结,也是民国时代所有私奔少女的心结,无论是宋庆龄还是赵一荻,无不在此问题上郁闷过。不知道徐悲鸿拟定这份启事的时候是成心这么写,还是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对女人的敏感性。当年蒋碧薇因为私奔害得父母背了多少黑锅,她自己又承受了多大的压力,更何况这二十多年共同走过的岁月(大半时候是共患难)。所以蒋碧薇在回忆录中说:『...... 是可忍,孰不可忍!当时我便这样想,这一件事即使将来我睡到了棺材板上,我也不能忘记!他算是做尽做绝了。』
  
  事实证明,对身份的关注并非无理取闹。当蒋碧薇几年后终于决定离婚之际,她向徐悲鸿索要巨额赡养费,而帮两人打离婚官司的大律师沈钧儒指出:徐悲鸿根本无须支付任何赡养费,因为他们从未正式结过婚。多年以后,徐悲鸿的侄女徐雪嘲讽蒋碧薇说:『蒋碧微那么骄横,你说她也蛮可怜的。她这一辈子,实际上从来也没结过婚。她跟徐悲鸿,两个人私奔的,根本没结婚,没办什么手续。徐悲鸿跟廖静文好了,不是要跟蒋碧微断关系吗?沈均儒大律师,著名的七君子之一,他说你们不存在什么关系,你们又没结婚。为了不拖泥带水,徐悲鸿还是登了个声明,脱离关系。蒋碧微跟张道藩,也是同居关系。同居这么多年,还是个情妇,没一个名份。
 徐悲鸿大概是真的不懂怎样和女人打交道,在蒋碧薇看来总是做些不地道的事情。孙多慈后来嫁给许绍棣,徐悲鸿大受刺激,去南洋待了三年。期间他再次试图与蒋碧薇修好。怎么修好呢?他做了一件事,就是把一封孙多慈写给他的信转寄到重庆一位朋友那里,那位朋友再把信拿给蒋碧薇看。孙多慈给徐悲鸿的信上表示:『我后悔当日因为父母的反对,没有勇气和你结婚,但我相信今生今世总会再看到我的悲鸿』徐悲鸿则在这封信上写了个批语:『我不相信她是假的,但也不信她是真心,总之我已做书绝之』。结果蒋碧薇大义凛然地表示:『他不要以为我看得他侮辱了我的情敌,便会觉得高兴。他应给知道:我不是这样的人,相反的,我将更看轻他!』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徐悲鸿还给蒋碧薇的母亲写信,说他愿意把当初纪念”慈悲之恋“的红豆戒指转送给蒋碧薇,以表示他跟孙多慈完全没有关系了--我不知道徐悲鸿大师当年在法国待了这么多年除了画画还做些什么,怎会如此不解风情??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徐悲鸿其实是个老实人,虽然会犯“天下男人都会犯的错误”,还真没什么花花肠子。
  
  到1944年,徐悲鸿又一次登报宣布和蒋碧薇断绝“同居关系”,这次是为了跟廖静文结婚。这次启事再次让蒋碧薇愤怒,也促使她下决心赶快办理离婚手续。实际上两人早就通过律师在为赡养费问题讨价还价了,只不过先前徐悲鸿认为蒋碧薇要的钱太多,不肯答应。后来蒋碧薇态度强硬,徐悲鸿终于答应了条件,两人便在1945年底正式签字。蒋碧薇要了多少钱呢?她解释说,她一次性要了国币100万,实际上相当于普通公务员一年的薪水。两人争执最多的是子女的教育费,因为这笔钱是要按月支付的。蒋碧薇说徐悲鸿实际上对这笔钱并没有给足。蒋碧薇还要了徐悲鸿的一百幅画。徐悲鸿给她的基本上是水墨画,签字的时候一起带来了。
  
  另有一个版本说,蒋碧薇问徐悲鸿要的远远不止她回忆录上提到的那些。徐悲鸿先后给了她150幅国画和120万现款,还有40幅他所收藏的名画,包括任伯年的《九老图》。此外,徐悲鸿当年在巴黎为蒋碧薇所画的油画《琴课》也送给了她。应该说徐悲鸿在最后离婚时表现还是很仗义的。他为赶做那批画、筹集那些现款,耗费了不少精力。当时已经在他身边的廖静文因此对蒋碧薇十分不满。
徐悲鸿的八卦(二)
  
  【张道藩】
  趁此机会简单说说张道藩。他的早年经历和徐悲鸿有些相似,也是出身于贫寒的读书人家庭,从底层自己奋斗上来的。他早年也专攻美术,在英国留学。但张道藩同时也关心政治,很早就加入了国民党(那时国民党还被北洋军阀压得抬不起头来,他完全是出于信仰而入党)。他归国后没有继续画画,跑到贵州去打军阀去了,历尽艰险,九死一生。如此,他也建立起自己在国民党中的地位,后来成为国民政府主管文化方面的政府大员。到台湾后,张道藩一度做到“立法院长”。
  
  张道藩与蒋碧薇有着长达几十年的地下恋情,是民国文化人中的一道浪漫景致--道德不道德再另说。张道藩在德国旅游的时候第一次见到蒋碧薇时就被丘比特之箭射中了心。他后来形容那天的所见所感:『那一天你曾给我留下极深刻的印象。你穿的是一件鲜艳而别致的洋装。上衣是大红色底,灰黄的花,长裙是灰黄色底,大红色花。你站在那张红地毯上,亭亭玉立,风姿绰约,显得那么雍容华贵。』
  
  蒋碧薇其实长得不算太好看,但身材很高,想必风度也很好,在当时女性稀少的留学生群体中是非常引人注目的一位。欧洲的一拨留学生搞了一个天狗会,那几个人都参加了。会员还排了顺序,比如徐悲鸿是老二,张道藩老三,邵洵美老四......蒋碧薇就成了二嫂。因为就她一个女的,她又成了“压寨夫人”。蒋碧薇很有社交才能,无论是在欧洲还是后来在南京、重庆,她都能很快建立一个人际网络。在欧洲时,徐悲鸿有一次为了钱的问题回国想办法,把她一个人留在巴黎,结果因为她有朋友们照应,发现自己一个人过得也挺开心。
  
  张道藩后来从伦敦到巴黎进修美术,得以经常和蒋碧薇见面。按蒋碧薇自己所说,她那时是把张道藩当朋友看待,压根儿没想到他会对自己产生爱意。结果有一天她收到了一封充满激情的示爱信:
  『 为什么她爱我而我不爱她,我却无法启齿向她直说:“我不爱你。”  
    为什么我深爱一个女子,我却不敢拿出英雄气概,去向她说:“我爱你。”  
    为什么我早有相爱的人,偏会被她将我的心分了去?  
    为什么我明明知道我若爱她,将使我和她同陷痛苦,而我总去想她?  
    为什么我一点都不知道她对我是否也有同等的感情,我就爱她?  
    为什么理智一向都能压制住我,如今离开了她,感情反而控制不住了?  
    为什么我明知她即使爱我,这种爱情也必然是痛苦万分的,永无结果的,而我却始终不能忘怀她?
    
    ——你不必问她是谁?也无须想她是谁?如果你对我的问题觉得有兴趣,请你加以思考,并且请你指教,解答和安慰:以你心里的猜度,假如我
  
  拿出英雄气概,去向她说:“我爱你”。她会怎么样?假如我直接去问她:“我爱你,你爱我不爱?”她又会如何回答我?
    
    张道藩
    一九二六年二月八日于意大利佛罗伦萨』
  
  张道藩写这封信时,刚和一位法国女郎订婚不久。蒋碧薇收到此信十分诧异,赶紧回信严肃表态,说他们只能做朋友。张道藩也明白这个道理,就强行压制住自己的感情,跟他的法国女朋友继续交往下去,后来结婚。他给这个法国女友取了个中文名字叫郭淑媛,又称素珊。在订婚时张道藩『轰饮,大醉,狂歌,乱舞,使他的岳父是连连地皱眉叹气』。后来这位素珊女士沦为三角恋故事中可怜的大奶,长期忍受丈夫的出轨行为。这里要说句题外话,蒋碧薇在回忆录中曾提到对法国的观感,说那时法国的女性地位很低,也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法国女多男少,条件差一些的女人就嫁不出去,因此那时中国留学生如果想娶一位法国太太并不是什么难事。
  
  其实蒋碧薇在法国时也非常喜欢张道藩,尤其是想想徐悲鸿从来没有那么体贴过自己,这反差也太大了,所以她心里也是憾恨不已。但她终究没有跨越雷池。直到后来徐悲鸿跟她闹翻了,她和张道藩才重叙旧情。张道藩一开始本来是以朋友身份调解他们夫妻矛盾,结果自己把持不住,来了一出“趁虚而入”。1936年的一天,徐悲鸿在广西,蒋碧薇在南京的徐公馆,与前来拜访的张道藩终于互相表白心迹。两人就算正式开始了秘密恋爱。
  
  张道藩的确从来没有给过蒋碧薇一个正式身份,但与此同时,他对蒋碧薇所作的一切远远超过了一般丈夫给予妻子的照料。在徐悲鸿远走广西的那些岁月里,蒋碧薇带着孩子、佣人躲避战乱,搬迁到内地,在重庆安家,找工作,诸多事情都得到张道藩的照顾。蒋碧薇的父亲去世,后事也是张道藩一手料理的。这还不包括两人几乎每天都要互通的情书,累积起来有十五万字。徐悲鸿对孙多慈的事业有多上心,张道藩对蒋碧薇的生活就有多上心,可是孙多慈是妙龄少女,蒋碧薇是带着两个孩子的中年妇女,所以张道藩的真情来得更不打折扣。或许恰恰因为不是夫妻,反而能够彼此体谅、感激,能够心意相通。在我看来,这几个人的恋情对实在是有点讽刺社会的意味。
  
  不用说,张道藩的介入成为蒋碧薇与徐悲鸿的家庭战争的转折点。在张道藩表白之前,蒋碧薇一直在苦苦等待徐悲鸿回家,不但和徐悲鸿一起去了一趟欧洲,后来还只身跑到广西去劝说徐悲鸿回家。但是有了张道藩之后,她对徐悲鸿立刻强硬起来。在重庆时,徐悲鸿因为追不到孙多慈,开始回心转意想和蒋碧薇合好,蒋碧薇却开始大搞冷暴力,以后就是轮到徐悲鸿一次又一次受伤。徐悲鸿那时可能并不知道蒋碧薇和张道藩一直暗通款曲,所以对她的绝情态度无从应付。
  
  蒋碧薇一直甘当小三儿,从未要求张道藩离婚。张夫人素珊后来得知丈夫出轨,当然很生气,曾经以离婚相威胁,可是张道藩出于仕途考虑也不会离。蒋碧薇后来跟着张道藩一起到了台湾。张道藩的妻子素珊有一段时间自己带孩子去了澳洲,于是张道藩和蒋碧薇过了几年同居生活。不过他们始终没有结婚。后来素珊回到张道藩身边,蒋碧薇就退出了,最后是孤独终老。张道藩在台湾也写过回忆录《酸甜苦辣的回味》,在总结政治生涯之余也写了妻子素珊和女儿丽莲,却对蒋碧薇不置一词。后人看到的那些八卦基本上出自蒋碧薇的叙述。
  
  关于张道藩的女儿丽莲,有个说法是,这孩子的生母是蒋碧薇的姐姐。
  
  尽管很多人嘲讽蒋碧薇到死也没弄到个太太身份,可她本人显然不介意。她的长篇回忆录,上半部《我与悲鸿》只占三分之一篇幅,下半部《我与道藩》占三分之二,写得情意绵绵。上半部是通篇的“徐先生”、“张先生”,板起面孔一本正经地叙事。下半部通篇是“道藩”、“悲鸿”,是一个人女人对一
  生感情经历的款款回味。她本人对这两个男人的态度再清楚不过了。
徐悲鸿的八卦(三)
  
  【孙多慈】
  孙多慈是安徽人,也出生于书香门第,和晚清名臣孙家鼐可以攀上亲戚,就是远了点。孙多慈本来是个无忧无虑的少女,在学校里成绩也好,是老师们一致看好的尖子学生。可是就在快要考大学的时候遭遇了家变,从那时起开始了她半生忧患的生活。孙多慈的父亲孙传瑗很有学问也很有抱负,想在民国新时代做出一番事业,可惜政治上站错队,成了蒋介石与军阀派系斗争的牺牲品,在女儿快要报考大学的前夕被关进了监狱。此事对孙多慈打击很大,导致她报考南京国立中央大学时落榜。本来她报考的是中文系,落榜后就跑到艺术系去做旁听生。
  
  人生很奇妙,看似山穷水尽,转个弯却开始柳暗花明。美术评论家宗白华和孙家交好,很照顾孙多慈,见她去中大艺术系旁听,就把她介绍给了在美术系任教的徐悲鸿。闹得沸沸扬扬的“慈悲之恋”就这样开始了。根据通行的版本,他们一开始只是很单纯的师生关系,徐悲鸿因为非常欣赏孙多慈的绘画天赋,就给了她很多额外的关照,不过旁人看在眼里就开始说闲话,而且这些闲话还传到了蒋碧薇耳朵里,蒋碧薇大吃其醋,开始吵吵闹闹,结果闹得越凶,徐悲鸿就越是忘不掉孙多慈。
  
  蒋碧薇的回忆录里也提到孙韵君(即孙多慈),也说一开始徐悲鸿强调他们只是师生关系,但蒋碧薇说她做为妻子能够感觉到丈夫的变化,知道他心里有了别人。蒋碧薇到南京去,在徐悲鸿的画室看到油画《台城夜月》,一眼看出画上的两个人一个是孙多慈一个是徐悲鸿。她实在受不了这种打击,把画带走了。蒋碧薇也厉害,把那幅画只“没收”,不销毁,还成天摆在家里客厅最显眼的地方。后来徐悲鸿自己受不了了,在那幅画上面又画了别的内容,于是八卦爱好者再也无法目睹此画真容,只有遥想的份儿了--这画要是能保留下来,现在得值多少钱啊?徐悲鸿的粉丝们把此画被毁的责任都算在蒋碧薇头上。
  
  徐悲鸿充分发挥了艺术家不拘一格的风范,对孙多慈的喜爱毫不掩饰。孙多慈第二年报考艺术系,徐悲鸿给她的绘画判了个满分。她顺利进了大学,正式成为徐教授的学生。结果孙多慈的同学们纷纷抱怨,说教授只照顾孙多慈一个,其他人都是在陪公子读书;徐悲鸿的新居“徐公馆”在南京傅厚岗落成,孙多慈煞费苦心地送去了一批枫树苗栽在院子里,结果被蒋碧薇全部拔掉,于是徐悲鸿气愤地把他的新居命名为“无枫堂”;徐悲鸿到欧洲去参加中国美术巡展,蒋碧薇跟着一道去,结果发现徐悲鸿“偷偷摸摸”地和孙多慈保持着通信;孙多慈毕业后,徐悲鸿为了能够让她拿到庚子赔款留学的名额,费了好大力气拉关系走后门,终于出版了一本孙多慈的画册;不过她出国留学这件事还是黄了,徐悲鸿认为这全是因为蒋碧薇从中捣鬼,向上级打了黑报告。蒋碧薇回应说,她问过有关部门的主管同志,人家说孙多慈本来就没戏;蒋碧薇还有一次打上门去,跑到南京中大的学生宿舍大闹一场,据说还当面打过孙多慈一耳光;孙多慈毕业后留学不成,回家乡安庆当了美术教师,和徐悲鸿也暂时分开。徐悲鸿对蒋碧薇更加不满,一个人只身南下广西。
  
  有一点需要指出,孙多慈与徐悲鸿热恋那几年,自家的生活相当艰难。她家里本有两个兄弟,如果都能顺利长大成人,那么她这个家中独女理应过上优越生活。不幸的是,她的哥哥生来患有自闭症,基本上是一个废人,而她那聪明好学的弟弟偏偏在中学快要毕业的时候生急症病逝了。那时她父亲也没有工作,母亲又生病,所以整个一家的未来就落在她身上。徐悲鸿这样一位大人物的关照,对她来说可以说是雪中送炭,是极大的精神支持。这与后来张道藩对蒋碧薇的关爱如出一辙。
  
  孙多慈最终没能与徐悲鸿走到一起,有一个人的影响至为关键,这就是她父亲孙传瑗。孙传瑗这人挺有意思,在听说了女儿和徐教授的传闻之后就到南京来见他,还说要到徐悲鸿家里去吃饭,于是徐悲鸿就热心地张罗布置,在徐公馆设家宴款待了孙传瑗和另几位朋友,蒋碧薇当然也以女主人的身份在场。那以后孙传瑗就没有阻止女儿和徐悲鸿继续交往,可是也绝对没有把女儿许配给他的意思。我在这里以小人之心揣测一下,孙多慈对徐悲鸿的爱恋相当单纯,而孙传瑗那时的态度就非常实际:攀上徐悲鸿这么个大人物对他家还是很有好处的。反正那时“慈悲之恋”并没有明确定性,人们怎么理解都可以,虽然明明是在谈恋爱,但如果一口咬定他们就是单纯的师生关系,也说得过去。
  
  抗战爆发后,孙家处境更为艰难,孙多慈写信向徐悲鸿求援,徐悲鸿立刻把孙家一家人都接到了广西,并帮孙多慈找到了一份工作。不过他的手段有限,没能替孙传瑗也谋得一个职位,孙老爷子对此不太满意。在广西,徐悲鸿与孙多慈渡过了一段非常开心的日子,可是当他试图“直奔主题”,准备谈婚论嫁之际,却是一头撞到了墙上。徐悲鸿认为他那时是有妇之夫,只要变成单身汉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向孙家求婚,于是就在报上发表了那份令蒋碧薇怒火中烧的声明,宣布与蒋『脱离同居关系』,然后托朋友沈宜甲拿着报纸去孙家做媒。万万不料孙传瑗态度大变,不但拒绝了这门亲事,还迅速带领全家离开广西,到了浙江丽水。孙传瑗究竟为什么不肯接受徐悲鸿为婿就不得而知了。
  
  孙多慈在婚姻大事上完全听从了老父的安排,不但离开了广西,而且不久之后嫁给了当时的浙江省教育厅长许绍棣。徐悲鸿非常伤心,显然在她心目中父亲的份量远远超过了自己。孙多慈一面顺从家长的意思结婚过日子,一面对徐悲鸿旧情不忘,时不时给他写信表露心声。但这时两人的关系已经不一样了。徐悲鸿一方面努力与蒋碧薇重修旧好,一方面开始积极物色新的结婚对象。按蒋碧薇回忆录的说法,他先后追求过新加坡的一位华侨,以及广西的一位名伶,但是都没成。后来他与廖静文结了婚。
  
  孙多慈的丈夫许绍棣是做官的,并没有多少艺术细胞。他那时丧偶不久,亡妻遗下两个孩子。通行的八卦说许绍棣是个“党棍”,那时先是追求同在丽水避难的王映霞,破坏了王映霞和郁达夫的夫妻关系,后来王映霞反而替他和孙多慈牵线,做成一桩姻缘。不管怎样,孙传瑗显然对许绍棣非常信任,没他拍板谁牵线都不行。后来的事实证明孙老爷子挑女婿的眼光是对的。许绍棣对孙多慈不但体贴照顾,而且对她的事业帮助很大,尤其是到台湾之后。孙多慈后来成为小有名气的画家,离不开丈夫的关照。他们有两个儿子,组成和谐的一家。孙多慈后来对徐悲鸿还是一直念念不忘,徐悲鸿去世后她带了三年重孝。孙多慈固然是不忘旧情,许绍棣也真是宽容。
  
  不少八卦文章说孙多慈与许绍棣感情不好,理由是孙多慈后来常年住在美国,没跟许绍棣在一起,而且最后还是在当年闺密吴健雄家里去世的。我想这种说法大概是徐悲鸿粉丝们的一厢情愿。吴健雄不但是孙多慈的好友,也是许家的儿女亲家,吴的儿子娶的就是许绍棣亡妻所生的女儿。许绍棣的儿子长大后在美国定居,孙多慈晚年长跑美国、最后在吴健雄家里病逝,都没什么好奇怪的。有报道说,孙多慈在六十多数时查出患有乳腺癌,许绍棣立刻安排赴美国去开刀,并在美国养病。如果孙多慈跟许绍棣总是别别扭扭,许绍棣恐怕不会这么尽心。她后来终因此症而去世,许绍棣十分伤心。
  
【廖静文】
  从徐悲鸿本人的角度来看,说起来是有过三个女人,可称不上是艳福。和蒋碧薇的二十多年婚姻,前半程没钱,后半程没感情。和孙多慈,忙活了半天是为人作嫁。只有第二任妻子廖静文,虽然一起生活只得七年,对他却是莫大的安慰。廖静文不但是贤妻良母,而且对徐悲鸿非常崇拜。
  
  抗战后期,徐悲鸿从南洋回国。1943年重庆成立了中国美术学院,要招聘一位图书管理员,徐悲鸿亲自把关,从五十多位候选人中选中了19岁的廖静文。没过多久他们就发生了恋情,1944年徐悲鸿就再次在报纸上刊登让蒋碧薇吐血的启事,宣布和蒋脱离同居关系,然后宣布和廖静文订婚。1945年徐、蒋正式离婚,1946年徐悲鸿和廖静文正式结婚,随后徐悲鸿一家就到北平去发展了。徐悲鸿被廖静文年长28岁。徐悲鸿还在廖静文订婚那时候身体就一直不好,廖静文一直给予悉心照料。后来他们有了两个孩子,一家人其乐融融。
  
  徐悲鸿与蒋碧薇的一双儿女,长大后和蒋碧薇的关系都不好。抗战结束时,儿子徐伯阳不辞而别去参了军,在孙立人将军的新一军效力。女儿徐静斐也很逆反,在金陵女子大学读书写了一篇文章大骂张道藩,并在共产党的招唤下去了解放区。蒋碧薇后来就一个人去了台湾。廖静文对前妻所生的子女都非常好,尤其是和徐静斐关系特别融洽。她只比徐静斐大六岁。徐静斐后来写文章或者接受采访时,谈到蒋碧薇总是疾声厉色,谈到廖静文却赞不绝口。
  
  徐悲鸿于1954年因为脑溢血去世,那以后廖静文就以宣传徐悲鸿为自己的毕生事业。
楼主讲讲吴健雄和蒋英吧
签名被屏蔽
民国·电影圈·女明星   胡蝶
胡蝶
  二十年代的影星可能不够成熟,但毕竟是开创了一代风气。不少十六七岁的小女生看了殷明珠的《海誓》、王汉伦的《孤儿救祖记》,对片中的女演员羡慕不已,自己也跃跃欲试,有的真的如愿以偿走上从影之路。三、四十年代红透半边天的影后胡蝶就这如此。
  
  胡蝶祖籍广东,生在上海。她出生在一个小康之家,她父亲胡少贡的姐姐嫁给了民国元老人物唐绍仪的弟弟。凭着这层关系,胡少贡谋到京奉铁路总稽查的职位。这份工作需要经常搬家,因此胡蝶小时候住过好几个地方,直到她16岁那年才又回到上海。这种少年经历后来为她当演员提供了很大帮助。她自小见多识广,而且能说一口纯正的国语。
  
  二十年代末期,上海的电影工业日趋成熟,演员需要先接受培训,表演训练班应运而生。胡蝶就是先进了这种训练班然后才开始拍戏的,先是做小配角,然后担当主角,演了不少古装片。张石川的武侠片《火烧红莲寺》不但开创了武侠片时代,也让观众记住了胡蝶。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也是张石川导演)让胡蝶的声誉更上一层楼。胡蝶工作认真敬业,银幕形象端庄大方,很受观众欢迎,因此她一旦成名星途便势不可挡,而且经久不衰。1933年明星公司创办了电影杂志《明星日报》,第一次以纸媒为平台搞了一次群众性的影后评选活动,结果胡蝶以绝对优势当选。胡蝶经历了从默片时代向有声电影的转型。因为有声电影需要演员开口说话, 而不少默片影星只会讲广东话或者上海话,国语不灵光,面临被淘汰的命运,胡蝶占了会讲国语的便宜,反而脱颖而出,越来越红。直到六十年代她还在演电影,1960年凭借电影《后门》在亚洲电影节上获得了最佳女主角奖。
  
  从胡蝶在三十年代走红开始,她的婚恋八卦就是大众媒体上经久不衰的话题。她与初恋情人林雪怀的订婚和离婚过程,与张学良的传闻,与潘有声的婚姻,与戴笠的纠葛,都是群众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