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写福字;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从物质匮乏的年代到生活多彩的今天,人们对辞旧迎新、合家欢乐的渴望从未改变。无论饺子、糕点、火锅、腊肉,都沸腾着浓浓的亲情,火火的年味。(新华社记者 盛果 摄)
1958年2月11日,春节前夕,天津市国营起士林食品厂职工正在为市民准备节日糕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蛋糕是逢年过节才能享受的美味。(新华社记者 梁一丁 摄)"/>
1979年1月18日,上海陕西北路菜场盆菜组营业员孙大仑(左)在销售盆菜。色、香、味、形俱全的盆菜,寓意喜庆团圆。(新华社记者 唐允仁 摄)
1980年2月26日,黑龙江省海伦县爱民公社的一户村民在包粘豆包。用粘米面包上豆馅做成的粘豆包在北方农村是象征年年丰收的春节食品。(新华社记者 刘向阳 摄)
1980年3月1日,泉州市陈素珍教她的小儿子在年糕上点红。蒸年糕是福建侨乡的习俗,它象征在新的一年里生产和生活要步步高。(新华社记者 郑震孙 摄)
1982年1月14日,蒙古族儿童坐在一起享受春节美食。按照蒙古族习俗,春节期间儿童相互拜年,家长都以丰盛的食品热情款待他们。(新华社记者 白斯古郎 摄)"/>
1981年12月28日,四川省什邡县食品部门职工加工板鸭、香肠等传统食品,供应1982年春节市场需要。腊肠、腊肉是西南地区百姓春节餐桌的主角。(新华社记者 孙忠靖 摄)
1985年6月4日,一位小朋友在欣赏制作好的各种面食。中国北方有在春节前制作各式面食的传统,这些用面作成的刺猬、桃、佛手、鱼,象征着喜庆祥和。(新华社记者 吕全成 摄)
1986年2月7日,两位藏族姑娘正在制作象征吉祥如意的“切玛”和香甜酥脆的油炸果。藏族群众为迎接藏历新年(与春节同一天)到来,家家户户忙着准备丰盛的新年食品。(新华社记者 土登 摄)
1987年1月22日,湖南怀化市郊区一位村民春节前为儿子办婚事。春节前亲朋好友欢聚在一起提前感受节日的喜庆。(新华社记者 陈小鹰 摄)
1991年2月2日,江苏南京山西路菜场售货员在销售各种“火锅”菜,为市民在春节期间烧制火锅提供方便。(新华社记者 高梅及 摄)
(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