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七):我们的田野
《舌尖上的中国》最后一集,第七集《我们的田野》用“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句俗话开头,讲述的是居住在各地的中国人如何尽量利用自然资源,获取食材。
从青藏高原种植的青稞,黄海獐子岛的深海潜水获取的海参、扇贝、鲍鱼,贵州侗族的糯稻,到江苏兴华“垛田”里种植收集的芋头、崇明岛的大闸蟹、广东沿海地区采集的紫菜、北京人楼顶菜园种的蔬菜,不一不体现了中国人获取食物的坚韧和智慧。比如,喜马拉雅山的高寒气候也不能阻止藏民种植青稞、酿酒做糌粑。糯稻产量虽低,却一直是侗族最推崇的食品,在稻田中还能养鱼、养鸭,实行有机综合农业。兴华多涝灾,农民用泥土堆成垛田种芋头,又用湖水浇灌、湖泥施肥。渔民潜水采集,也会人工投放鲍鱼、海参苗。在两千万人口的北京,希望拥有菜地的居民装了三卡车泥运上屋顶,硬是打造出自己的生态菜园。本集中彰显的,除了中国人上天入地、获取食材的能力,还有保护自然、敬畏自然的感恩之心。
从这一集中,我也获得了关于中国菜肴的知识,了解了之前闻所未闻的各地风物、习俗。例如新鲜芋头的长相是一人多高的大叶植株,成熟时收取块茎,剥皮洗净,是象牙色的。大闸蟹的人工养殖是这样的:湖蟹原本秋季要入海生殖,所以在长江入海口的野生蟹最好;不过现在多半是人工养殖,原来一亩水田100只野生蟹增加到600只,所以要用太湖水草帮助净化空气,这让我更不敢吃蟹了。藏族的青稞制品从未亲炙,这次看到影像,想来吃不惯,但也长了不少见识。至于那个屋顶菜园的创造者,在一百平方米的面积上打造出如此生机勃勃的桃花源,真是令人佩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