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欢乐吐槽] 中国的'白猴子'

本帖最后由 小林畄笠 于 2017-3-7 22:09 编辑

大卫是有自己的名号的“白猴子”。他是“享誉世界的黑管演奏家大卫·博伦斯坦”,属于“美国著名乐队旅行者”,乐队名字就叫The Travelers,倒是对大卫真实身份的一种写照。做事周全的租赁公司还特别为大卫拍摄了一组职业照片,他拿着黑管,穿着高领绒衣和粗花呢的西装,“很荒谬,很愚蠢”,大卫说。

Clipboard03472-401x600.jpg


“只要老外往那儿一站,那就变了,就不是某个偏远山区的房子,而是未来国际化的城市。”

2012 年,来自美国迈阿密的大卫·博伦斯坦在成都九眼桥附近闲逛,一对经纪人走上前问他是否有什么才艺,并表示有活动想邀请他参加。这是大卫到成都的第二年,但这样的邀请已经数不清有多少次,这一次出于好奇,他决定试试。

没过多久,大卫就被邀请在一场房产开业典礼上演奏黑管,而他此前从没接触过黑管,只能依样画葫芦,在台上和他一起表演的还有几个外国人,只有一个共同点——都是白人。

演出结束后,他们被领进一间正在举行论坛的宴会厅,打扮庄重的主持人正在介绍即将上台的建筑大师,这位大师设计了这一地产项目,毫无意外,他也是白人。事后大卫和大师在聊天中发现,两人几乎有着同样的经历——在路上被发现,被雇来扮演一个指定角色。

就这样,本来作为富布莱特学者(Fulbright Scholar)到四川做人类学研究的大卫进入了这个被称为“白猴子表演”的行业(富布莱特项目创建于1946 年,是中美两国政府间重要的教育交流项目)。事实上,对于2010 年前后来中国的外国人来说,“白猴子”这个词再熟悉不过了,这时常是他们和其他旅居中国的外籍人士的破冰对话,而这也成了大卫博士研究项目的一部分。

Clipboard04460.jpg
房地产开业典礼上,“乐队”正在演奏,大卫在最左

在做“白猴子”的两年多时间里,大卫去了中国50 多个城市,贵州、西安、甘肃、成都、重庆等以及其下面的卫星城,一边做研究,一边拍摄了大量素材。2016 年年底,一部名为《梦想帝国》(Dream Empire)的纪录片在IDFA 电影节上首映,拍摄者正是大卫。

《梦想帝国》主要讲述了一位移民工yana 2010 年在重庆建立了当地最大的外国人租赁公司,她的生意很简单——“只要老外往那儿一站,那就变了,就不是某个偏远山区房地产修的房子,那就是未来国际化的城市。”yana 在纪录片开头略带戏谑口吻地说道。2010 年,正是中国房地产急速发展的时候。

yana 口中的“国际化”城市都带点乌托邦的色彩——你从楼盘名字就能看出来,常出现的关键词是“天堂”,“欧式”,“皇家”,“尊爵”,“维也纳”……大卫对此的评价是:“这是21 世纪我看到过最戏剧化的事情。”

大卫认为,他镜头下的“白猴子”是这一巨变中不能忽视的力量,他们被诠释成“国际化,都市建设和西方优质生活”的鲜活代表。

从事这个工作似乎很容易,大多数时候,“白猴子”需要扮演某个角色,有时候唱一首歌就是1000-1500 元。大卫曾在成都遇到一位法国背包客,他在成都待了五年,1 个月里只需要扮演4 次贝斯手,而剩余时间他用赚来的钱参加贝斯课程,如今这个法国人在巴黎成了一名职业的音乐家。

另一位“白猴子”的轨迹似乎可以充分说明这个行当的变化:他从事这个职业已经二十几年,25 年前在台湾,15 年前在北京和上海,2000 年代中期在成都,他选择了在每个城市正在变得国际化的那段时间,赚上一笔再转战另一座城市。

“白猴子”最经常抱怨的仅仅是每次“商演”5-6 个小时的路程——那时候,经常有大巴车上载着金发碧眼的外国人从成都开往达州、南充等地方参加活动。房地产行业的热度已经一点点在下沉。
1

评分人数

哦呵呵,也许将来会出现另一种情况,中国人在的地方才能代表发展与进步
其实还是体现了大部分中国人对于白种人的崇拜心理。。。。

我就是觉得这个白种人TM的太丑了。。。你应该找个荷兰那边的北欧人种。。。。
这个事情,作为旁观者遇到过,不是给私人而是更高端的站台。
很尴尬的是当时有两名学者同一个项目在国内,title都是研究员,大概中级这样。
其中一个是华裔(中文很差),被当成外地海带爱答不理,另一位是白人就被冠以大师著名学者名称,奉为座上宾。
两人都很懵比,都以为对方误解,还找我去解释。但解释了并没有什么卵用,对方仅仅更新了对华裔的认识——原来他不是来找工作的。
非洲人现在在中国也挺牛的。
昨天?那么久以前的事情,何必记得。明天?那么久以后的事情,何必去想。
最近几年,国内兴起举办马拉松比赛的热潮,每场奖金都很高,前几名几乎都被黑人包揽,都形成了巨量的黑人跑团,转战各地的马拉松拿奖金,顶级高手年入百万美元,赚钱不要太爽
狼人狩猎法则,玄鉴仙族,剑众生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