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质疑本身就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对方不能证明自己的真,所以判定对方假。这根本是预设了韩寒造假。
而且,这文说了这么多,有个最关键的问题——没有决定性证据。
就好像侦探破案,要确定犯罪嫌疑人,一定要有能证明其犯罪的百分百可能性的证据一样。这文想证明韩寒造假,也得拿出百分百可能性的证据。最直接的比如韩寒作品中用到过的某个字他自己根本不会写不会读不会用之类。
但是这文最多的证据都是在说韩寒如何如何对自己的作品避而不谈——说真的,我觉得那些问题韩寒能谈出来才奇怪。
什么为什么取这个名字,概括一下你的小说……这就跟语文考卷的阅读题一样嘛,以前不是有笑话说某个阅读题文章的作者自己去做那个文段阅读题,结果得分很低吗?
常看网文的应该能体会,好的作者不见得会写文案(概括自己的小说),也不见得有什么高深的文学理论。大部分时候,之所以那么写只是“感觉”那么写比较带感而已。取文名也是。
更不用说韩寒本身的性格就不是那种,你问什么,他老老实实给个教科书答案的乖乖牌。
文学方面的提问也是,如果有谁私下有阅读爱好的(名著向传统文学向),尤其是喜欢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应该能体会——你觉得自己读了不少了,自己也似乎有所长进,但是真的翻出那千百本书的某一本,问你这谁写的啊,主要内容啊,作品特点啊……还真不见得能答上来。为何?当初看的时候当然是因为喜欢才看,当然也只注意自己喜欢的有兴趣的部分,没兴趣的自然就跳过,而且也不是为了将来回答问题才看,自然也不会刻意去记,自然看的书多了前面的就忘了……以我自己为例,小说最爱之一 傲慢与偏见,当初英文水平还不行的时候,找了四个译本对照看,就为了寻求作者遣词造句中的微妙之趣,但是,在我看了也不知十遍还是二十遍之后,依然记不住作者名字,不知道这篇小说有几章……因为我压根就不去看作者名那一块。后来还是因为跟人聊天,说不出作者名被质疑了,无奈之下,事后回头翻书强行记住作者名叫 简·奥斯汀。
顺说,我现在也只记得当初找了四个不同的译本来看,但是要我说那几个译本名称,我也不记得。
最可笑的几个质疑,包括韩寒怎么可以读那么多书同时还上学(亲你没看见他不务正业看闲书成绩一塌糊涂嘛),包括韩寒怎么不会在电脑上打标点(亲照你这么说不会用电脑的都肯定不会写文了?),包括韩寒怎么可以会写文同时还会赛车!!!(亲辛弃疾一脸血看着你王阳明一脸血看着你达芬奇一脸血看着你世上所有拥有两方面以上才华的淫民群众一脸血看着你!)
事实上,曹长青到目前为止什么都没有证明。如果他这样就能证明韩寒造假,那世上又有哪个作家敢拍着胸脯说虽然我没有录像存证但是我确实是自己写的不怕质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