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春晚败坏了演员的艺德
[打印本页]
作者:
幸福指数
时间:
2010-7-19 03:31
标题:
春晚败坏了演员的艺德
凤凰网评选“春晚最烂节目”,赵本山的小品《捐助》名列榜首,多家媒体转载,其幸灾乐祸之意难以掩饰。在此之前,因嘲笑单身母亲和大量植入广告,该小品已受到广泛批评。
赵本山固然该受指责,不过大家不要忘了,央视春晚向来都有苛严的审查制度,并非演员“文责自负”。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这个小品所呈现出来的扭曲的价值观和贪婪的商业欲望,正是春晚剧组精心挑选并大力推崇的东西。
在我看来,这个评选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一些网友的留言:为什么只能单选而不能全选?所有节目都很烂啊。这不是简单的愤激之辞,春晚的问题从来就不在某个节目的好坏,而在整体的价值观和运作模式。
先撇开像《捐助》这样肆无忌惮地羞辱观众的节目,不妨看一看那些据称颇受欢迎的小品,例如黄宏等人表演的《美丽的尴尬》。从表面上看,这个节目是在嘲笑整容,反对长相歧视。事实上,黄宏和巩汉林的大多数台词,都是在竭尽刻薄地挖苦“丑女”,说什么“长得多么惊险”、“年年都过鼠年”,上街牵手伤男人的自尊,甚至说其优点是“避邪”。对长相不符合“美丽标准”的女人,两个男人挖空心思进行讽刺和辱骂,在大街上也该受到谴责,却能站在国家电视台的舞台上,对着全世界宣讲。
小品中反对整容的理由主要有两个,一是给丈夫的工作带来了麻烦,遭到同事和领导的误解,“你改变了容貌,我改变了前程”;二是不符合一位专门挑选“鼠眼”女人的男导演的口味。不仅“美女”要为权势男人服务,连“丑女”也不能放过,而且不允许她们“擅自离岗”,否则就会让她们陷入“美丽的尴尬”。这种逻辑,可以说是相当的混账。
最受欢迎的小品据说是郭冬临和牛莉的《一句话的事》,“牛莉春晚大衣”还因此走红京城。在这个小品里,尽管人人都在习惯性撒谎,但是它力图说服人们不要大惊小怪,不要怨别人不诚实,而要怪自己肚量小。其中反复出现的台词是:“一句话的事,一句话能成事,一句话能坏事,你心理能不能阳光一点?”你追究谎言,你埋怨社会风气,那是你心理阴暗。你需要做的事情,不是去改变现实,而是调整心态,理解和适应社会。这不是郭冬临的创造,而是央视惯常的舆论引导,跟于丹把《论语》讲成心灵鸡汤、某些官员把“和谐”当作压制反对意见的大棒如出一辙。
至于春晚中随处可见的矫揉造作、拜金媚权,就更不用细说了。这些部分的虚假和粗暴程度,让很多网友怀疑它是在搞无间道,故意给自己歌颂的对象抹黑。从文化上说,它挟持权势和资本,使得节日娱乐变得傲慢、低俗和粗鄙,失去了传统艺人对待观众的真诚,而且还拿人当傻瓜,所以才会出现非要说小品中广告符合情节需要、唱歌用备播带不算假唱这些说法。
以前春晚还是有所顾忌的,它的整体性问题也被掩饰起来,让人们产生一种误解,以为只是某些节目不好,某些演员欠佳,丢了春晚的脸。其实应该反过来看,大多演员都没有那么差,换个舞台也许完全不同,是春晚丢了他们的脸。去年纵贯线乐队毫无光彩、今年王菲被逼假唱就是例子。魔术师刘谦惹上春晚,没有及早抽身,也面临名节不保。发轫于“艺术人生”,巩固于春晚,“德艺双馨”这个词成为彻头彻尾的笑话。
多年的霸主地位让春晚高处不胜寒,活得有些不耐烦了,从形式到内容,今年都“烂”得登峰造极,成为一台讽刺闹剧。无论体制内外,左派右派,没有直接卷入利益集团的人,都纷纷唾弃它。文化学者吴祚来立足个人尊严和社会公义,愤而声讨央视和赵本山的利益集团对文化的侵蚀;前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也从教育政策的角度,痛斥“看了春晚才知道什么是烂”,呼吁“所有有知识、有道德、有良知和对自己孩子负责的老师们家长们:联合起来,抵制春晚带来的不良影响!”
当然,春晚的势力范围太大了,也有人觉得看它太受用了,光是权势和利益关联者的赞美,已经够它苟延残喘了。
欢迎光临 华人论坛 (http://yayabay.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