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房地产暴利的铁证:可怕的增长与触目惊心的绝对利润 [打印本页]

作者: 心评    时间: 2010-3-17 19:33     标题: 房地产暴利的铁证:可怕的增长与触目惊心的绝对利润

房地产暴利的铁证:可怕的增长与触目惊心的绝对利润 人民网-强国社区


在3月14日,这个曾几何时惯于叫苦连天的房地产行业,终于被CCTV《第一时间》栏目的一则新闻报道揭开了贪婪的本质,与暴利的面目。

主持人说,“一直以来房地产到底是不是一个暴利的行业,谁都说不大清楚,不过从上市房企年报当中或许我们能够找到答案。根据有关数据统计,截止到3月10日,在已经公布的34家地产上市公司当中,近四成房企业绩增幅都在50%以上,其中9家房企的业绩增幅超过了100%!”

主持人还说,以万科为例(这个号称低利润的开发商,去年在重庆卖房子,平均每平方米净赚1082元。笔者注),2009年他们的毛利率达到了29.39%,全年利润增长了36.82%;另一家保利地产的毛利率则高达32.15%,利润增长了57.19%。报道还着重强调指出了房地产行业一个新特点,净利润的增长幅度,居然远远超过了营业收入的增长。报道以金地集团为例,2009年该公司的营业收入增长了23.9%,而净利润增长了111.2%,利润率的增长是营业收入增长幅度的4.5倍多!主持人为了加深人们对这一概念的具体了解,特举例说明,“钢铁行业的绝对龙头企业宝钢集团,在去年三季度末的时候,销售毛利率才达到了8.9%,房企30%的毛利率已经高出了钢铁企业近4倍以上”。而这几乎是我国房地产行业的一种普遍现象。

几天前还有报道说,2009年,我国的房地产开发商从楼市赚取了至少一万亿的利润!这一万亿利润又是一个什么概念呢?2009年一年,我国政府财政收入为6.85万亿元,而房地产商的年利润比整个国家财政收入的七分之一还要多!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义正词严地发出质问:“5%的利润率是房地产开发的国际惯例,为什么中国做不到?”如果按照5%利润率的国际惯例计算,等于我国的房地产商从国人的口袋里多掏走了8300多亿人民币,足足超过了他们可得利润的5倍之多!

其实,说我国的房地产是暴利行业,这早已是全国人民的一个共识,CCTV的这则新闻无非是用更翔实的数据作了进一步的证实。但是,我敢说,CCTV播报的这则新闻所列举的相关利润数据恐怕已经失真,这些房地产公司的管理层,为了避免庞大的年报利润吓着国人,说不上已经给这些数据做了不知道多少次严格的瘦身运动,它们实在是在减无可减,瘦无可瘦情况下的无奈出笼,想不到最后还是吓着了国人。

毋庸置疑,我国房地产行业这种可怕的增长绝非是社稷之幸,亦非百姓之福,而是国家与民族的一场灾难,是进一步扩大贫富差距,加剧社会矛盾的催化剂。试想,如果我国的企事业单位都将老百姓的生活必需作为自己敛财的一种手段,人民还有什么尊严可说,生活还有什么幸福可言。不知道面对这份触目惊心的、印证着房地产商暴利的成绩单,任志强、王石、茅永红之流,以及那些高房价的幕后推手们会不会因此产生一丝一毫的羞耻心与罪恶感。

宗庆后表态说,“如果让我来造房,利润不会超过5%。”既然有人愿意保证只获取5%的利润率造房子,我国政府为什么不让这样有良心、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来承担房地产的开发事业;既然5%的利润率是“房地产开发的国际惯例”,为什么我国政府不按国际惯例做,把开发商的利润率严格控制在5%?!由此可见,控制房价有关方面并非不能,而是不愿,只要政府下定决心,勒住高房价这匹疯狂的脱缰野马应该不是难题。

在今年两会期间的一个记者会上,温总理有一句话说得极好: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但又正如他所说的,“勿庸讳言,现在,社会上还存在许多不公平的现象,收入分配不公、司法不公”。而这个世界上为什么会存在许多不公平的现象,它并非是社会固有的,也不是芸芸众生的老百姓所制造产生的,它是由权力的肆意滥用和偏颇所造成的。如果权力本身不存在公平与公正之心,那么生活在这个社会的人们,就永远也不可能感受或者领略到公平与正义的光辉。

所以,希望政府尽早勒住高房价这匹脱缰野马,一以证明政府维护公平与正义光辉的决心,再以证明政府维护公平与正义光辉的能力,同时,更是还百姓享受公平与正义光辉的权利。愿公平与正义的光辉尽早照耀在百姓的安居大业上。
作者: yangxtt    时间: 2010-3-17 20:57

苦了老百姓啊
作者: jjwxc    时间: 2010-3-21 14:33

只要看看2000年到现在房价上涨多少,建材又上涨多少,估计一下,怎么可能不是暴利
作者: txems    时间: 2010-4-9 11:00

曝光了又能怎么样呢?




欢迎光临 华人论坛 (http://yayabay.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