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中学为加强教育设立道德银行推出人品币 [打印本页]

作者: wax    时间: 2009-12-19 21:45     标题: 中学为加强教育设立道德银行推出人品币

  这几天,辽宁省沈阳市雨田实验中学总校区八年级一班的苗天雨心情很糟糕。因为上厕所说话而丢掉“人品”,他在“道德银行”里的“存款余额”已经跌到负数。

  为此,苗天雨列出了夺回“人品”的计划:为德育办公室扫地,打扫乒乓球案子,主动擦黑板。同苗天雨相比,他的同班同学李依浓则是许多同学羡慕的对象。凭借担任学校广播站广播员的优势,她已经获得很多“人品币”,“多得自己也记不清了,大概50多元吧”。

  为了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去年9月,雨田实验中学制定了《人品储蓄明细及要求》。该校总校区和沈河校区两个年级的1000多名学生,每名学生都有一个“人品账本”,账本记录着他们在学校“道德银行”里的存款和支取情况。在这里,学生的一言一行都以“人品币”的形式被量化。

  “人品币”,能否真正成就“道德富翁”?

   上学迟到都会丢掉“人品”

  在雨田实验中学,“午餐时说话”、“上课迟到”、“服装不整洁”、“厕所内喊叫”都被视为不道德的行为,会被扣除“人品币”;而“在学校广播站发稿”,以及“考试进入前三名”,则会被认为道德高尚,获得“人品币”。

  “孔子说,食不言寝不语,因此吃饭时说话也是一种违背道德规范的行为。安静就是自然状态,有序就是自觉行为,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达到规范学校秩序的目的。”雨田实验中学总校区校长孟立香说,学生在熄灯之前要做到“三闭”,即闭灯、闭嘴、闭眼,否则就属于违背道德的行为,而为学校广播站投稿、宣传学校精神则是一种道德高尚的表现。

  在该校为学生设立的“道德银行”中,涉及人品支出与收入的项目约有50条。学校出台的《人品储蓄明细及要求》规定,教学楼内队伍出入不整齐者支出1~5元“人品币”;不注重仪表不按要求穿校服者支出2元“人品币”;不注意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者,支出1~2元“人品币”;不节约用水用电、不爱惜粮食者支出1~3元“人品币”;上下楼及在走廊内喧哗打闹及搂肩搭背者支出2~5元“人品币”;在期中期末考试中,班级前三名者存入2元“人品币”;助人为乐、为公益活动作出重大贡献者存入1~5元“人品币”……

  该校每周举行例会,学生的“人品收支”会出现在各个班级的多媒体大屏幕上,全班同学都能看到。此外,每个班级都有“道德储蓄账户”,学生打开电脑就可以看到一张记录收支情况的“班级人品储蓄量化表”。学生的“人品储蓄”完全透明,各个班级联网,不同班级的学生也可以互相查阅。在最终评比中,学校将以授予或取消红旗的方式予以奖惩。

  孟立香表示,学校自去年9月设立“道德银行”以来,取得了明显的管理效果,学生们的道德观念得以提高。

   道德能否“称斤论两”

  “实行‘人品币’是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体现了学校‘养成教育’的思想。以往学校管理都是扣分,比较消极。现在有支有收,给孩子一个通过劳动弥补错误的机会,让孩子懂得回报。”孟立香说,“人品币”涉及道德领域的方方面面,通过“人品币”的形式让学生们树立自觉意识,成为自己的管家,在提升其道德意识的同时,也便于学校秩序的管理。

  “现在学校的德育处很清闲,老师们都在写学习心得和成功教育案例。学校目前处于‘自动化管理’状态。”孟立香告诉记者。

  然而,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学生向记者倾诉道:“喧哗打闹等行为在‘道德银行’里要扣分,主动做好事会加分。既然可以通过做好事的方式对错事进行补偿,那么是否意味着那些好事‘存’得多的同学,以后做错事就可以肆无忌惮了?”

  “道德又怎能称斤论两呢?”记者在雨田实验中学总校区门口采访时,一名学生家长对学校的做法也提出了疑问,“学校的做法可以理解,但是,如果学生做好事是为了存‘人品币’,道德教育就会变味和异化。”

  “物化”人品可能会扭曲学生人格

  在沈阳某高中任职的曲老师对雨田实验中学的做法表示认可:学校开设“道德银行”的初衷是可以理解的,作为一种创新的教育尝试,虽然在评定标准、公平规范等方面还有待提高,但它至少给学生们传达了这样一种理念——在日常生活中仅仅考试得高分是不够的,人品道德更加重要。在很多学校“分数至上”的今天,这种做法对学生的德育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怎么能将上学迟到、仪表穿着以及为学校写宣传稿件等做法同道德强行挂钩呢?”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张思宁则认为,道德很难用一定的指标来衡量,学生的品德是学生内在尊严的体现,包括诚信、互助、友爱等诸多方面,很难量化评估。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在于其自觉理智的接受,并不是依靠外界的强制性推动。把人品进行“量化”和“物化”,有可能会造成学生人格的扭曲,对青少年正确道德观的树立造成不良影响。

  辽宁省教育厅特聘心理专家、美国加州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杨子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用货币符号来培养学生的人品道德,方法简单、“愚蠢”,“后果严重”,“因为当孩子建立了这样一个认知链条——做好事,就有具体的物质化收益,那么整个社会出现的是一种以货币为纽带的冷漠关系”。
作者: majalis112    时间: 2009-12-24 22:1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欢迎光临 华人论坛 (http://yayabay.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