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转贴]
怎样做米酒(酒酿,甜酒)
[打印本页]
作者:
Goldmine
时间:
2009-12-2 20:36
标题:
怎样做米酒(酒酿,甜酒)
本帖最后由 Goldmine 于 2009-12-2 19:38 编辑
米酒,又叫酒酿,甜酒。古人叫“醴”。南方人很喜欢吃。过年时许多人家都要做。
到中国店买袋装的糯米五磅,酒麴一袋(两枚装)。
先用水将糯米泡开(半天就够了),漂洗干净。
在蒸锅里放上水,蒸屉上垫一层白布,烧水沸腾至有蒸汽。将沥干的糯米放在布上蒸熟,约一小时。自己尝一下就知道了。没有这层布,糯米会将蒸屉的孔堵死,怎么也蒸不熟。这有失败的经验。尝一尝糯米的口感,如果饭粒偏硬,就洒些水拌一下再蒸一会。
蒸糯米的同时,将一枚酒曲研成粉末待用。
将蒸好的糯米端离蒸锅,冷却至室温。间或用筷子翻翻以加快冷却。在桌子上铺上几张铝箔,将糯米在上面摊成两三寸厚的一层,凉透。在冷却好的糯米上洒少许凉开水,用手将糯米弄散摊匀,用水要尽量少。将酒曲均匀地撒在糯米上,稍微留下一点点酒曲最后用。然后用手将糯米分区翻动,将糯米上下层拌在一起,尽量混均匀。
拌匀后,将糯米转移到发酵的容器中。稍大一点的电饭锅或者塑料容器就好。泡糯米也是用它。边放边用手掌轻轻压实。放完后将最后一点酒曲撒在上面。用少许凉开水将手上的糯米冲洗到容器内,再用手将糯米压一压,抹一抹,以使表面光滑。
最后用保鲜膜覆盖在糯米上,尽量不留空隙。盖上盖子。放置在保温的地方,比如衣服筐里,用毯子或者衣服包好。我是将容器放在烤箱里。老式烤箱里面总有一点火苗,刚好可以保持温和的温度。这是偷懒的法子,最好还是用衣服被子什么的保温,冬天室内温度并不稳定。
大约过三天就好了。中间随时检查,看有无发热。发热就是好现象。第三天就可以尝尝。完成发酵的糯米是酥的,有汁液,气味芳香,味道甜美,酒味不冲鼻,尝不到生米粒。这时就可以揭去保鲜膜,米酒就成了。做得好 ,糯米不散,可以分割成块。
如果发酵过度,糯米就空了,全是水,酒味过于浓烈。
如果发酵不足,糯米有生米粒,硌牙,甜味不足,酒味也不足。
拌酒曲的时候,如果水洒得太多了,最后糯米是空的,也不成块,一煮就散。
说起来,这种酒曲发酵技术还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大发明。酒曲中有根霉菌、毛霉菌等和酵母菌两类微生物。霉菌将淀粉转化成糖,即糖化过程;酵母将糖转化成乙醇,即酒化过程。只有这两个过程都进行到适当程度,才有美味的米酒。
欧洲直到十九世纪才知道这种方法。在此前,欧洲人要么利用酵母将果汁直接发酵做成果酒,要么借助麦芽将淀粉糖化并结合发酵做成啤酒。中国古代的发酵技术没的说。古人居然能利用几种微生物的分工合作,真是厉害。
其它如酱油,醋,食用色素红曲霉素,霉豆腐,泡菜,豆豉,臭豆腐等等,都是了不起的发明,大部分是中国特有的。
比如,同样是泡菜,美国的酸黄瓜太酸,味道也不好。这是由于他们加的是酵母菌和糖,酸味主要来自醋酸。中国的泡菜利用的是乳酸菌,酸味主要来自乳酸,味道美极了,前者是有氧发酵,后者是无氧发酵。
言归正传,做米酒时要注意:
1)拌酒曲一定要在糯米凉透以后。否则,热糯米就把霉菌杀死了。结果要么是酸的臭的,要么就没动静。
2)一定要密闭好。否则又酸又涩。
3)温度低也不成。三十摄氏度左右最好。
做好的米酒可以生吃,但对肠胃有些刺激。最好羼水煮来吃,味道就柔和多了,既不会甜得发腻,酒味也不太浓。煮食也可以加汤圆和别的东西。
大家可以试试看。头一次少做一点,失败了也损失不大。
作者:
笑春风
时间:
2010-1-7 10:34
很好吃,但是酒药在北方很难买到!
作者:
天意蝴蝶
时间:
2010-1-8 09:33
我们这边是蒸完糯米放容器里搅一搅,至温时放入甜酒曲搅匀成中间窝下去的样子,封严然后用厚布包好,旧棉袄更好,天气热的时候时间短些,天冷的时候时间长些,还有全程不能碰油哦,不然就只有等着失败了
作者:
阿呆
时间:
2010-12-17 23:30
上哪买酒麴啊??
作者:
苏木香
时间:
2011-4-3 07:10
酒酿好像在湖南比较多是吗?我舍友非常喜欢吃,经常去超市买回来吃,有次我尝了下,原谅我!我觉得不好吃啊……
作者:
jienyonline
时间:
2011-10-4 02:23
米酒买不就行了吗
作者:
llen
时间:
2011-10-9 10:11
我家也是这么做的,自己家做的酒酿味道最足
作者:
sunshire00
时间:
2011-10-10 10:49
好复杂,这个 有耐心
作者:
nobody830203
时间:
2011-10-10 11:23
我也想试一试, 看一看做的好不好!!!
作者:
theatcher
时间:
2011-10-10 11:4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欢迎光临 华人论坛 (http://yayabay.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