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软能力”与创业美国 [打印本页]

作者: yeyeshengge    时间: 2009-10-3 12:33     标题: “软能力”与创业美国

近日看到一本新书的介绍,书名叫《软能力:如何在竞争中胜出》(北京出版社,2008)。作者鲁鸣据说现在是美国花旗银行的高层管理人员,从知青成长为留美创业的成功人士。“软能力”(soft skills)是继“软实力”(soft power)之后又一个“软”性的新名词。根据介绍者的概括,作者针对中美人才教育的不同提出中国(男)人要在美国立足,必须培养的几方面的能力。因为这些能力并不能以文凭,学历,或者证书那样的“硬件”来衡量,故而有“软能力”一说。作者列举的几点,有些能引起我的共鸣,有些我并不完全同意。

作者强调在美国创业一定要培养“言说能力”(presentation skills),与我心有戚戚焉。注意他说的并不是“演说”能力,因为毕竟不是每个人每时每刻都要对大众表演的。但美国人的确注重与人打交道时的沟通能力,这个能力有时甚至超过文凭证书的份量。要在这里创业成功,一定要学会“表现自己,推销自己”。过去国内教育强调谦虚谨慎,低调做人,美国人却大多数 “Take you at your words”,即,你说五分他们就信五分,绝对不会拐个弯,觉得你虚怀若谷,大智若愚。如果你一味自我贬低,最好的情况是他们觉得你“缺乏自信”,最糟的是他们真的相信你缺乏领导能力(leadership skills),根本不堪大用。过去留学时的中国同学常喟叹,美国人是做五分说十分,中国人是做十分说五分。我想,我们只要做到“做十分,说十分”就行了。在自信和自我吹嘘之间还是有区别的。我在美国大学工作,自己应过聘,也招聘过别人,可以说是“桌子的两边都坐过”(“have sit on both sides of the table”)。我的经验,一位应聘者对自己评价过低固然不妥,可是胡吹海侃也不成。最好是用事实说话(发表了多少学术论著,设计教学过多少新颖课程等等),但也要注意与招聘者的沟通,要真正理解对方的期待和要求。

作者提出的第二个软能力是体育运动。据介绍者说,作者认为中国的知识阶层过去瞧不起“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者,所以忽视运动,积弱已久。可是美国人爱好体育,不但注重平时自身的锻炼,而且对竞技性的运动大为青睐,什么网球,棒球,篮球,美式足球,如果孩子在学校不参加,会被目为异类。这一点,我觉得虽不无道理,但也反映出作者视角的狭隘性。首先,美国中上等阶级确实对自身的饮食和运动保健极为重视,但挣扎在下层或贫困线上的老百姓并非如此:没这个钱,也没这个闲心。当然,这个片面性还可以说是因为作者更关注如何成为“成功人士 ”,但他对美国民众的“尚武”倾向是缺乏批评的。参加体育运动,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同时培养团队精神和公平竞争的意识好不好?当然好,问题是实际操作中也会出现美国孩子歧视华裔,欺负较为体弱者的“Bully Culture” (我的说法,可以译成“恶霸文化”吧),美国即使西点军校这样的名校也常有高年级生欺负一年级新生(“hazing”)的丑闻,所以我认为他一味赞叹而不去思考这种文化的负面影响也是有害的。

这指出了作者观点的一个根本局限性:以美国所谓的男性社会性别模式为中心。也就是说,他提倡的其实是美国宣扬“阳刚”的传统男性行为和意识。比方说,他提出,在智商(IQ),情商(EQ)之外,还要有性商(SQ),而他所谓的性商又是以男性为中心的,要培养的是美国式的“男子汉”。我对这点不以为然,不光是因为他显然完全忽略了女性的体验,而且因为他的想法流于天真。美国社会在性别规范方面的变迁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始了。现在众人心目中的“好男人”不见得在事业上要多么成功,更重要的是得体贴女性,注重家庭。更关键的是,作为一种融入主流社会的策略,中国男人也许得理解普通美国人心目中的理想男子应该是怎样的(“果断”,“刚毅”,“有担当”这些,不论男女,都是好品格;正如,“温柔”,“细心 ”,“善解人意”也应不分男女),可是如果以为自己“照老虎画猫”就能跻身上流社会,那是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

从自身找原因,积极进取,而不是抱怨社会不公,种族歧视,这种态度当然值得提倡。可是,我也希望读者不要以为作者写的就是什么“武林秘笈”,“十全宝典”。该书的局限就在于忽略不谈性别,阶级,种族,和职业带来的种种差异和限制,而把作者一个人的“成功”经验当成了“放诸四海皆准”的金科玉律,其视角的狭隘性不言自明。




欢迎光临 华人论坛 (http://yayabay.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