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历史人文]
【转】曾在中国流通的外国银币
[打印本页]
作者:
林羡鱼
时间:
2023-2-19 01:56
标题:
【转】曾在中国流通的外国银币
中国古代所使用的钱币,自从秦朝统一六国后就基本定型为外圆内方的铜钱。而方孔钱的制造方法往往都是“范铸法”,即以泥/陶/铜/铅事先制成范(模子),再浇铸铜水成型。这种原始的手工业方法,产量不高,费用还不低,两千多年以来也没有什么跨越式的进步。铜钱等辅币是这种铸造工艺,金银等大价值的主币也是如此。而且明清时代的银锭,携带笨重,找零不易,相比汉朝的银饼实属倒退。反观欧洲人,自从文艺复兴之后,随着科技文化水平的提高,在18世纪利用专业的造币机器大规模的制造银币,这些机制币在清朝中期大量流入中国,并且由于成色稳定,携带方便,找零简单,不出百年,已经取代了传统的铸造币,成为了中国民间的通用货币。又因外国机制币花样繁多,普通百姓又多不识外文,故统称为“洋钱”。
西班牙银元,早在明朝中期就已经通过澳门和西属菲律宾流入中国,可以算是最早在中国流通的外国银币了。因为正面多刻有西班牙国王戴假发像,类似释迦牟尼,中国民间俗称“佛头”、“佛银”、“佛洋”,背面图案中央为西班牙盾徽,其左右有一对海格力斯之柱拱卫,所以也被称为“双柱”、“柱洋”,因为传播最早,使用最广泛,又被称为“本洋”。
由于西属美洲盛产银矿,所以西班牙殖民帝国在墨西哥城和利马等地设了多个造币厂生产本洋作为贸易银元流向世界各地,西班牙本洋在18世纪末成为历史上第一种国际通货。除了美元以外,之后的几种其他货币,如加拿大元和中国银圆,以及美洲和菲律宾等地的货币,都是源自于西班牙本洋:清代后期政府自铸的机制币光绪元宝龙洋,之所以定为一枚龙洋折合纹银库平七钱二分,就是因为一个本洋约重27.468克,合0.72两白银。
荷兰马剑也是最早流入中国的外国银币之一,不过由于地域所限,主要流通于福建、台湾等地。因为钱币背面有一持剑的骑士图案,故而被称为“马剑”、“马洋”、“剑洋”。天启四年(1624年),荷兰入侵台湾,赶走西班牙人,荷兰马剑随后便流入中国。不过由于马剑一般有32.6克,相比其他外国银币为重,熔化后重铸成27克的标准银币有利可图,所以大部分被回炉重造,现已罕见,这也是劣币驱逐良币的一个例子。
葡萄牙十字是随着葡萄牙人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定居澳门后逐步传入中国的,也算是较早的在华流通外国银币。不过同样限于地域,主要流通于广东一带,由于钱币背面有一个硕大的赎罪十字,故而得名。只是葡萄牙的影响力相比英法美等大国实在有限,在远东的海外贸易中也不占优势,葡萄牙十字在中国的现存量并不是很多。
自从1821年墨西哥摆脱西班牙的殖民统治独立建国之后,就开始自行铸造贸易银元。由于背面刻有鹰叼蛇的墨西哥国徽,故称之为“鹰洋”,又因老鹰图案与蝙蝠相近,故又称为“蝠洋”。相对的,西班牙由于丢失了西属美洲大片银矿,难以为继,逐渐停止对外输出银元。于是鹰洋很快便取代了本洋在中国的优势地位,成为当时中国流通最广的外国银元。
1873年,美国为了争夺远东贸易市场,外加打击鹰洋在中国的地位,开始铸造美国贸易银元。因为正面有一拿着橄榄枝的自由女神,中国民间称之为“拿花”。
雄心勃勃的美国铸币局铸造了足足几千万枚拿花银元,而且成色高于鹰洋(拿花银元含纯银24.498克,鹰洋24.408克),满以为可以稳稳的击败鹰洋。结果发现流入中国后常被人熔化改铸别的银币套利。因此拿花银元在中国虽然大量流入,但并没有在流通中被广泛使用。
更搞笑的是,19世纪后半期白银价格大跌,当时美国已经弃用银本位制改用金本位制,而美国商人在远东地区只需要花费80美分就可以买到一个拿花银元,然后在美国本土当作1美元使用,于是数以百万计的拿花银元被奸商回购至美国本土牟利。美国政府很快发现这种回流严重扰乱了美国本土的货币体系,于1878年停止了拿花银元的铸造,并限期收回。这也是短命的拿花银元在中国也很罕见的原因之一。
1866年,英国人很眼红鹰洋在远东的流通,为了取代鹰洋,在香港开设造币厂铸造香港银元,但是因为港英政府偷工减料,成色低于鹰洋,遭到华人抵制,两年后,香港造币厂光荣倒闭,全套生产线机器以6万港币的价格卖给了日本人。
但是英国人仍然不死心,1895年,在英属印度的孟买和加尔各答又开设了造币厂铸造新的贸易银元。因为正面是手持三叉戟和圆木盾站立的不列颠女神,被华人称之为“站洋”。站洋的运气比香港银元就好的多,由于英国人这次吸取了教训,站洋铸造精美,成色高,很受华人欢迎。
英国站洋有一点很独特,正面刻有英文币值“ONE DOLLAR”,下有纪年;背面中央为寿字纹,上下为中文“壹圆”,左右为马来文“一元”;三语合一,在各种贸易银元中独树一帜。
明治元年(1868年),日本从香港购买了全套生产线机器,在大阪建设国家造币厂,明治三年(1870年),造币厂落成。同时这时候日本为了大力发展对外贸易,驱逐鹰洋,也开始铸造日本贸易银元,由于正面有一条爪握宝珠的盘龙,中国民间俗称日本“龙洋”,以便和清朝自铸的光绪元宝龙洋相区分。日本贸易银元一直铸造到大正三年(1914年)日本货币改革才停止,历时45年,共铸造约2亿枚。
法国人自从把越南变为法属印度支那殖民地之后,也开始把它作为对远东开展殖民贸易的基地,同样的,为了抵制鹰洋及美国拿花银元,法属安南政府于1885年开始铸造贸易银币,由于正面是手持束棒的自由女神坐像,俗称“坐洋”。早期的坐洋无论是成色还是重量上都优于鹰洋,于是大量流入中国,但也正因为如此,大多被人熔化套利,故而流通困难。因此,法国人于1895年将一元坐洋的重量由原来的27.215克减至27克,这才没有重蹈美国拿花银元的覆辙。也正是因为其成色高重量足,至清朝晚期,和墨西哥鹰洋、英国站洋、日本龙洋并称中国民间的四大流通银币。
洋钱基本上都是成色90%的银币,但是在中国却能按足额兑付纹银,外国贸易银元在中国的流通,本质上是对中国财富的一种变相掠夺。清朝政府也不是没想过禁止洋钱流通,道光九年(1829年)上谕:“朕闻外夷洋钱,有大髻、小髻、蓬头、蝙蝠、双柱、马剑诸名,在内地行使,不以买货,专以买银;暗中消耗,每一文抵换内地纹银,计折耗二三分。自闽、广、江西、浙江、江苏渐至黄河以南各省,洋钱盛行。凡完纳钱粮及商贾交易,无一不用洋钱。番舶以贩货为名,专带洋钱至各省海口,收买纹银,致内地银两日少,洋钱日多。近年银价日昂,未必不由于此”。
然而洋钱这种机制币相对于铸造币的种种便利性,使其在中国民间一直流行,直到取代本国货币,成了真正的硬通货,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而中国自己最早的流通机制币,则要等到光绪十五年(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州创办“广东钱局”开铸广东省造光绪元宝龙洋了。
作者:
zyjuu
时间:
2024-11-11 23:51
从钱币收藏的角度讲,不建议把银币表面的黑色氧化层清理掉。这样做很容易损伤钱币表面,也影响银币的收藏价值。拥有良好包浆的银币常常被藏友追捧,价格甚至能数倍于全新未流通的版本。
欢迎光临 华人论坛 (http://yayabay.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