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和毛泽东一起行乞的日子
[打印本页]
作者:
yeyeshengge
时间:
2013-12-27 20:35
标题:
和毛泽东一起行乞的日子
萧瑜(1894-1976)又名萧子升,比毛泽东小八个月,但在湖南省立一师却比毛高三届 。他是湖南湘乡萧家冲人,著名诗人萧三的哥哥。杨昌济曾说自己有三位高足:萧子升、蔡和森与毛泽东。青年时代三人志趣相投,人称“湘江三友”。后来毛、蔡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萧则信仰无政府主义,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 1924年回国后历任国民政府高官,1949年随国民党政府去台湾,后来又到法国、瑞士,1952 年移民南美乌拉圭。
萧和毛的同窗生活在电影《恰同学少年》中有描述。他们在一师成了亲密朋友,于1918年共同创立新民学会,但最终因意见不和、信仰不同而分道扬镳。今年适逢毛泽东诞辰120周年,近日偶读林语堂约稿、萧瑜写于1959年的《我和毛泽东行乞记》(1988年香港明窗出版),记述两人一文不名而步行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个县的传奇经历(毛后来在斯诺记录的口述自传中提及,认为是他一生的重大转折点),以湖南同乡、中学同学的独特视角描述毛的青年时代,别有意趣。
作者称,平生最自豪的是记忆力超群,所以书中的情节乃至对白都字字真实,远非泛滥坊间的夸大、粉饰之作可比。他开头就鼓吹湖南人的坚强勇敢,说“若欲中国真灭亡,除非湖南人死光”,也以嗜辣如命的“英雄和强盗”的子孙自居。说到毛的早年生活,他的资料来源于村里老人以及毛的弟弟毛泽覃,说毛十四、五岁就长得比父亲还高大,不用半天能挑十五担粪浇田。在东山学堂,他因精通《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吸引了一批爱听故事的同学。
1912年两人初见时,作者说毛脸庞大,鼻子扁,小嘴,一口整齐的白牙,长相并无怪异之处;毛说话、行动都缓慢,看不出有演讲天才,书法则杂乱、难看。两人常去湘江边散步,争论作文的观点;还每个礼拜天去号称“孔夫子”的杨昌济家吃中饭,讨教学问,和师母、师妹杨开慧同桌。杨吃饭讲究“食不语”,所以学生们只能默不作声,加速吃饭。据说杨本有意将女儿嫁给作者,开慧也芳心暗许,不过他当时已婚。作者又爆料,毛的初恋对象也不是开慧,而是杨昌济的女弟子陶斯咏(杨的三大得意女弟子之一,另两位是向警予和任培道)。
萧和毛家庭背景、生活习惯不同。夏天萧每天烧热水洗澡,毛却几天不洗澡,汗臭薰得同桌吃饭的同学都躲开。萧饭后刷牙,换洗衣服,被毛嘲笑是富家子弟、布尔乔亚做派。不过这些差异并不影响两人的友谊。讨论学业、政治之外,两人的“乞讨之行”还是萧瑜首先发起的。
1916年,他们计划用暑假一个月步行全省,整个旅程不带分文,全靠乞讨为生。穿上旧衣服,用伞柄担了小包袱,两人就出发了。早饭前他们先走二十里路,中午太热就在路边歇息。一路上,他们经历饥饿,露宿沙滩,寄宿寺庙,卖字赚钱,在好友家受到贵宾式的款待,又通过写诗“打秋风”,从某翰林家那里得到四十八个铜元。两人还碰到一位会看相的美丽女子,说毛以后不是国务总理就是山大王,会有六个太太。一路走来,他们也不断争论财富、权力、宗教等重大问题。
书中也谈到其他历史人物的事迹。如蔡和森为了节省饭钱,一天只吃一餐,但一顿能吃半桶饭,抵得过三四人的饭量。向警予美丽温柔,富于才华,能写会说。作者也亲历或见证了重大历史事件:发起留法勤工俭学,中共在南湖的第一次代表大会等。
本书止于1925年,作者给毛寄信争论民主和专政问题。他的结语是:“希望在世界末日之前”两人有机会总结他们的讨论。往事如烟,孰是孰非,只有历史事件可以印证了。
作者:
jvxi27
时间:
2019-9-23 05:06
都说民国最牛逼的职业就是图书管理员了,千万别得罪,克扣工资什么的。
欢迎光临 华人论坛 (http://yayabay.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