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惠山古镇的冬日 [打印本页]

作者: yeyeshengge    时间: 2013-2-7 20:33     标题: 惠山古镇的冬日

图片版:http://www.chineseindc.com/blog/ ... o=blog&id=25247

冬日新晴,我们前往荣登《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惠山古镇游览。古镇地处市西锡山与惠山的东北坡,是无锡老街风貌保存完好的唯一街区。东西长1.7公里,以黄埠墩和惠山寺为界;南北位于锡山大桥和通惠西路之间,宽0.8公里;总面积约103公顷,核心区面积25公顷,在惠山寺至宝善桥之间。康熙和乾隆下江南,多次在此驻跸,留下 “惟惠山幽雅閒靜”等御笔。

走进古华路入口,影壁上“惠山古镇”四个大字金光闪闪。正对起伏的惠山,左手山坡上是高低参差的牌坊,表彰“救火义士”、节妇烈女等,右手是汉白玉建成的牌楼, 镌刻着“宝善坊”三字,这就是通往古镇祠堂街(直街)的入口。直街过去叫“五里街”,与西门外的绮塍街相连。当年惠山寺春日庙会,踏青赏花,游人如织,民谣曰:“惠山街,五里长;踏花归,鞋底香”,有“五里香塍”之美名。

温煦的日光照在石板街面上。两侧黛瓦粉墙,马头墙、观音兜错落有致,人如走进悠长的历史中。古镇已发现118处历代祠堂,汇集自唐至民国的80个姓氏,180个历史名人。钦定官设祠堂和民间联宗所建祠堂两大类别下,可细分为神祠、先贤祠、墓祠、寺院祠、贞节祠、宗祠、专祠、书院祠、园林祠、行会祠十大类二十二种,纪念春申君黄歇、李绅、范仲淹、司马光、李鸿章、周敦颐、张载、朱熹等,被公认具有六个“全国之最”:整体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好、数量最多、类型最齐全、密集度最高以及宗祠谱牒文化内涵最丰富。

直街两边有黑色影壁,镌刻着“精忠贯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先贤名句。东岳大帝行庙宫殿崔嵬,主神是《封神演义》中的黄飞虎,围墙上刻字“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张忠烈祠规模也大,纪念安史之乱中死守睢阳、杀妾飨士的张巡,但两者都不开放。有些祠堂只有外部说明,内部已转为茶馆、酒楼和书店。另有孝道文化馆、泥人艺术馆、琴坊和旧式家具纪念馆。

已开放的祠堂中,最出色的是范文正、倪高士和陆宣公祠。

范祠三重进深,进门的大堂陈列范仲淹生平、功业的配图文字,分挂左右。往里是曲折的游廊,飞临池水,池上有“先忧亭”一座,第三进影壁上有文征明写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另有一座“后乐堂”,张挂文氏手书的《岳阳楼记》全文,可惜门上挂锁,只能从缝隙中窥见。

元代四大家之一的倪云林元末隐居太湖,他不光以疏朗高远的画作传世,其洁癖和品德也广为士林传颂。倪祠小院布置得别具匠心,一只石舫,两侧芦苇茂密,远方塔影朦胧,颇有画意。倪祠在清代被封为官祠,所以最进深的一间称“思敬堂”,供奉他的画像外,另有“恩荣”两字的匾额。堂外一株蜡梅静静开放,幽香扑鼻,仿佛暗喻倪瓒不须帝王青眼的高洁情操。

陆祠纪念唐德宗的大臣陆贽,他深得帝王倚重,起草诸多重要文件,有“内相”、“帝师”之名。有趣的是,里面陈列的谱系说,陆氏是齐宣王和钟无盐的后代,封地在平原陆县,故后人以陆为姓。祠堂曲径通幽,后门连着小巷,一转弯,又是另一家琐窗朱户。

直街尽头是锡惠公园门外的横街,如今辟为“小吃一条街”,豆腐花、小笼包等传统无锡小吃外,有一家“烟花三月”扬州包子铺和供应惠山油酥的百年老店“朱顺兴”。有游客捧着一纸盒油炸出锅、蘸辣酱的臭豆腐干或手拿素包,边走边吃。

寒冬三九天气,街边香樟常绿,正午的阳光从树间斜照到地面上。回望古镇,树影婆娑,烟气缭绕,如梦如幻。名士贤臣、孝子节妇代表的正统道德观,毕竟雨打风吹去,只留冬日古镇,静谧安详。
作者: 唯心    时间: 2013-2-8 02:20

有照片嗎~?
作者: yeyeshengge    时间: 2013-2-9 06:02

回复 2# 唯心

帖子里的链接就有照片。
作者: 唯心    时间: 2013-2-9 10:09

回复  唯心

帖子里的链接就有照片。
yeyeshengge 发表于 2013-2-9 06:02


古色古香的~好喜歡~
不過通常去的時候都是人滿為患吧!
作者: wx8zjs    时间: 2013-2-14 23:47

楼主老乡,我可以转载你的好文吗?我去年9月也去了,不过没拍那么多照片。
作者: yeyeshengge    时间: 2013-2-17 08:34

回复 5# wx8zjs

好的。烦请标明出处就可以了。
作者: wx8zjs    时间: 2013-3-7 21:10

回复 6# yeyeshengge


    谢谢啦。三周没来啦,刚看到老乡的permission




欢迎光临 华人论坛 (http://yayabay.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