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因不满日本电子游戏《凯恩与林奇2:伏天》里的场景设计,律师刘琳日前起诉游戏公司“侵犯中国人的人格权”并要求索赔。仅仅因为游戏里大量枪杀同胞,就有中国人觉得受到了羞辱。类似的“辱华事件”屡次发生,背后无一例外是一颗既脆弱又自负,整天担心受迫害的扭曲自尊心在颤抖。
辱华游戏非日本制造且通过审核,律师小题大做
身陷“辱华门”的暴力游戏《凯恩与林奇2 伏天》背景设定在上海滩,包含大量中国场景的内容。
指责日本游戏辱华失实:游戏从设计到发行由丹麦和英国公司独立完成,仅仅是公司资本上与日本有些关系而已
针对律师意图代表全体中国人的人格进行维权,不少游戏玩家喊冤说“自己丝毫没有感到被侮辱。”某种程度上,在这部游戏中辱华因素被扩大的重要因素是“日本制造”,但这个帽子恰恰完全扣错了。游戏制作商是丹麦的IO interactive,这家知名暴力游戏开发商于2004年并入英国游戏公司EIDOS。在2009年EIDOS遭遇经营困境被日本SQUARE ENIX在英国的子公司SQEX收购。至此《凯恩与林奇2:伏天》才好不容易和日本扯上一点关系,更重要的是这款游戏只有开发商IO Interactive和最终发行商EIDOS有权决定游戏内容,日本总公司并没有干预运作。
指责场景负面针对中国失实:类似暴力游戏中杀人、爆炸是常态,从没见角色被设定国家有人觉得受辱而起诉
声称受到侮辱的网友认为游戏中华人角色均为负面,街道装修不符合上海国际大都市的风范,严重损害了中国人的尊严。但事实上,由于国内法规限制,这部游戏根本没有简体中文版,也未曾在中国大陆发售,而是于2010年在美国、欧洲、澳洲上市,所以并不存在故意与中国人过不去。
至于说游戏内容涉及中国的情节太负面,这显然也不是为了羞辱国人。有玩家举例,在《凯恩与林奇1:死人》里,有主人公在日本东京街头血战黑帮、随意杀害平民的情节,但没有一个日本人以受到侮辱为由公开起诉。更有玩家列举美国出品的战争游戏三分之一开头动画是美国被入侵,白宫被打得残垣断壁;《使命召唤》里日本和德国人可以随便被杀,可也并没有这些国家的人去起诉侵害人格权,可见那些认为受到侮辱的国人其人格有多脆弱,简直脆弱的不为世人所理解。
指责内容有损人格纯属多虑:游戏发售遵守发行市场的分级规定,经内容审查的游戏已充分考虑大众感受
当然,也并不是说游戏不在中国发售,设计上就可以有羞辱的情节。关键是《凯恩与林奇2:伏天》作为文化产品,发行已经经过当地部门审查,符合法律法规,就不应该受到责难。有玩家指出《凯恩与林奇2:伏天》被定为M级,按北美地区ESRB评级标准就是成年人(17岁及以上),包含暴力、血腥、性、脏话、宗教等内容。同样在日本,游戏分级由独立的第三方电脑娱乐评价机构CERO审核,分为“年龄区分标志”和“其它标志”两大类。相比而言,日本的游戏审核和管理机制比欧美更为严格
"全世界都和中国过不去",人民感情常常很受伤
因主演影片《艺伎回忆录》,章子怡被人以“躺在日本人身下的妓女”等语言侮辱。
中国明星在电影中太裸露、形象差、演反派就算辱华,外国片台词、情节让中国人出丑也是辱华
《艺妓回忆录》之后,章子怡在国际合作片中向外籍猛男下跪、抱大腿厮磨挑逗被认为是为了演艺事业辱华求荣;电影《狼犬丹尼》在北美上映,李连杰被一只皮鞋踩在脚下的海报引来内地观众指责,认为有辱“华人功夫皇帝”的封号;《加勒比海盗3》周润发光头烂面、长须长甲邋遢形象也被指有损国格……凡此种种不胜枚举的还只是中国人自己丢脸的事例,外国电影《阿甘正传》中居然说“来跟中国人打球的是个弱智”;美版《无间道》因为有一段中国官员透过美国的黑帮走私电脑芯片的情节无法在内地上映;《赤色黎明》因充斥着“杀死中国人”等煽动性对白遭到华裔抵制;就连《2012》中将造船的光荣任务交给中国人也让很多人听出了“话外之音”……没办法,全球观众沉浸在电影情节中,偏偏就有些国人热衷算计中国的形象是不是伟光正,真心希望每一部影片里的英雄主角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
“中国不高兴”的火气常常莫名其妙被点燃,但试图去猜导火索是什么却难得要领
在公共领域,屡屡爆发的“辱华门”也让国外摸不着中国受众的脾气。美国有线电视网(CNN)创始人特纳接受参访时将中国人说成“中国佬”,马上引起了与会华人的不满;韩国女星李贞贤在综艺节目中讲了一个在中国遇到山贼的故事,众多“爱国人士”就扬言要封杀;ESPN编辑用“穿盔甲的中国佬”形容NBA球星林书豪,中国粉丝马上就宣布抗议;李奥贝纳广告公司的立邦漆广告中描绘了因立柱太光滑龙掉了下来的场景,本来被GPC(全球广告评审会)认定创意极高的作品立即招致国内公众的强烈反弹,他们认为创意戏弄了中华民族的“图腾”;日本丰田汽车广告因涉及卢沟桥和中国军车等要素,愤怒的口水立即让这则“辱华”广告消失……见识了各种莫名其妙的愤怒、抗议之后,外国人终于明白中国人字典里这个特殊词语“辱华”是多么喜怒无常,“中国不高兴”时常很突然就被点燃,但试图去猜导火索是什么却总是不得要领。
立邦漆的广告让民族图腾龙从立柱滑落,国人立即要求制作发布该广告的广告公司向中国人民道歉。
有广泛基础的人群时刻警惕着被羞辱、被伤害,国家在政治层面又反复确认这种情绪反应
站在各行各业、三天两头就有“辱华门”曝光的民意基础上,并不难理解基于个人的心理诉求是如何在短时间内汇集、发酵成群体性的声浪,以至于前述可能一个不经意的“中国佬”称呼,得罪的就是十三亿中国人。如同美国《麦克拉奇报》北京办公室主任Tim Johnson在《感情被伤害的中国人》一文中所言,在中国常听到“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这意味着因为某种未知的原因,中国上上下下都有统一的看法和反应,也倾向于有相同的情绪反应。
据中国媒体报道,仅2011年以来至少已有7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有网友整理了1978年到2006年的《人民日报》,报上称日本“伤害中国人民感情”有58次,美国则有20次。这就意味着,容易受伤害不是某个特别敏感、脆弱的人偶尔的发作,而是有广泛基础的人群时刻警惕着被羞辱、被伤害,这种绷紧的神经再通过政治、外交层面反复磨练,慢慢形成一个国家的对外形象。美国《外交》杂志题为《中国的自信外交》的文章对这个形象的描述十分准确沉浸在受害意识中的大国的出现让世界毛骨悚然。
受害者心态造就超自尊与低自信并存的中国人
韩国一向是“辱华门”主角,SBS偷拍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彩排、端午申遗之争、针灸标准确定为世界标准等均被认为是“辱华阴谋”
真正伤害我们感情的事不是没有,比如纵容分裂势力、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史实,但除了这些重大问题外,多数时候我们都显得脆弱而又敏感。例如,日本留学生在西安大学跳下流舞蹈了,这是不无用意的;伊藤洋华堂的保安对国人施暴了,这是日本人在幕后指使的;厄瓜多尔的流氓调戏中国少女了,这是帝国主义的暴行;美国大使馆的狗咬人了,难道他们不是故意把狗放出来的?……某种程度上这被认为是民族主义情绪化的软肋。
“中华民族”的概念在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外来入侵又成为了民族观念的催化剂,如果限于维持共同体内部的团结和稳定,这样的民族主义是值得提倡的。但必须注意到,民族主义的谮妄之处就在于它常常会让人放弃对人类普适价值观的追求,常常抱持一种情绪化的态度,对外就像一个强烈的妄想症患者,过分强调本共同体的利益而威胁到其它的共同体,对内民族主义有强迫要求每一个共同体的成员都从同一个角度(往往是偏激的、情绪化的)去思考问题,而不容忍任何的反对意见
讽刺的是由日本演员参演的抗日反日题材影片《鬼子来了》被日本权威杂志评选为年度十佳,在中国却无法公映。
心态脆弱的民族特别在意别人的眼光,一旦老外跟自己有点纠葛,就会认为“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
今日中国的国民心态,构筑在“屈辱的近代史”总体背景下,列强入侵使中国遭受百年屈辱,国人对此刻骨铭心,深信近代中国积贫积弱,多灾多难,在现代化道路上一再受挫,全拜西方列强侵略和外国阴谋所赐,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中国是“受害者”这样一种心理定势。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长期处在封闭和与国际社会相隔离的状态,这种“悲情意识”和“受害者”心理状态并没有被消除。
而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到2001年加入WTO,并举办2008年奥运会等一系列事件大大强化了中华民族的认同心理。在屈辱和自豪之间的反复摩擦,民族主义情绪已经不可避免地重新点燃。此时,中国在观察外部世界和与之交往,常常喜欢以怀疑的眼光来揣摩和观察西方的所谓真正“动机”。特别是当中国建设出现挫折和障碍时,这一心态就显得更为突出。能源危机,纺织品贸易,人民币汇率等问题,常常是同西方国家有意阻挠中国经济增长的“阴谋”联系在一起的。
所谓“人必自辱而后人辱之”,真正在侮辱这些患者的,正是他们自己
只要手里拿着锤子,就会发现到处都是钉子;只要预备了受欺负、受侮辱的心态,就会把周围每个人都看成是侵略者、侮辱者。假如一个人、一个国家是否受到了侮辱,其结论完全由他(们)自己说了算,那么,某些人不但能够轻而易举造成自己被侮辱的严重局面,而且更能以此为由,理直气壮地奋起还击,大张旗鼓地开展“反侮辱”行动。但不要忘了先贤的告诫,《孟子离娄上》曰:“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别人未必侮辱你,你却无端产生了强烈的受侮辱的感觉,岂不是典型的“自侮”、“自取其辱”?
最后来复习鲁迅笔下那个“怕得有理 ”的狂人。“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根,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欢迎光临 华人论坛 (http://yayabay.com./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