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丈夫花光积蓄做400万元假存折 妻子取钱被报警 [打印本页]

作者: 六宝火锅    时间: 2011-6-30 21:41     标题: 丈夫花光积蓄做400万元假存折 妻子取钱被报警

母子俩拿假存折进银行

  欲取400万元现金

  丈夫:买彩票花光积蓄,为骗老婆做张假存折

  我们都知道,去银行取钱,一次性取几十万元的,需要提前和银行预约。但昨天一早,在海曙三市路一家银行内,一对母子开口就要取400万元存款。

  没想到的是,这钱不但没取到,反而被请进派出所协助调查。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通讯员 夏立波 记者 周一

  母子俩拿假存折去银行取钱
  昨天一早,海曙三市路上一家银行内,一男子来电询问,声称手里有一本他爸的存折,4年前存的,定期为5年,资金为400万。如今急需资金,如果提早取,要损失多少利息?取出来以后,又能有多少利息?

  因为电话里说不清楚,银行工作人员表示,希望男子带上存折来银行咨询,双方都省时省力。

  一个多小时后,来了一对母子。儿子手持一本红色活期存折,要求工作人员帮忙。

  工作人员一看,存折户名是父亲老杨的,希望母子俩出示户主身份证以及本人身份证。

  一听要丈夫身份证,妻子从一破塑料袋内翻出一张暂住证,示意这个行不行?同时为了证明他们是夫妻,又从塑料袋翻出一张撕碎了的结婚证,以此证明。

  仅仅10分钟后,银行工作人员便报了警。因为母子俩送过来的存折,是假的……

  工作人员说,男子送过来的存折,是一本普通的红色活期存折,里面盖有公章,乍一看和其他存折没有差别,但内行人一眼就知道,400万元存定期五年的少之又少,而且4年前的定期存折,应该是存单或者是绿色的定期一本通,不可能是红色的活期一本通存折。

  “我们还查了一下该存折的账号和其他信息,发现都是假的,于是报警。”工作人员说。

  坐在大堂内的母子俩,正商量着如何提取这400万。可没想,迎接他们的却是派出所民警。

  母子俩很惊讶:假的?不可能啊!
  得知存折是假的,母子俩都很惊讶。拿到存折时,娘俩根本没想到这本存折是假的,他们认为可能是老头子买彩票中奖,却没告诉他们。

  妻子 这本存折是在家里打扫卫生时从柜子里翻出的。家里就她和丈夫,她对丈夫私藏“小金库”很是不满。于是趁丈夫没回来之前,就去镇海一家银行取钱。不过闹笑话的是,存折刚拿到手时,妻子一时眼花,将400万看成4000,少看了3个0,经银行工作人员提醒,连声说不取了,头晕。

  儿子 回到家后,她悄悄将儿子喊来,出示这本“巨额存折”。儿子一看天上掉馅饼,一阵颤抖。从来没想到自己老爸居然是个“隐形百万富翁”!那么多年了,老爷子不显山不露水,有钱也不乱花,住的是出租房,平时在外做苦力,不舍得用钱,这保密工作也做得太出色了。

  猜测 对这400万元的存折,母子俩倒没怀疑是假的。他们猜测可能是老杨买彩票中了500万,交税100万,所以存折上的存款为400万。因为他之前喜欢买彩票,这个解释比较合理。

  丈夫:其实是这么回事……
  看来,一切谜底,只有老杨才能揭晓。

  没多久,“存折主人”老杨赶到南门派出所。一见到母子俩,老杨捶胸顿足,你们怎么那么傻,居然会相信这个……后来,老杨慢慢说清楚了这本假存折的来历。

  老杨现在的老婆是二婚,两人感情并不好。前年,他在外面有外遇,被妻子发现,继子打了他一顿,妻子也要求把之前打工挣来的5000元还给她。但这些钱都被老杨买彩票花光了。

  妻子不信,闹得很凶,没办法,为挽回婚姻,老杨想了一个办法,去外面做一个假存折,存一笔巨款,对妻子说买彩票中的。后者是文盲,应该比较好糊弄。

  前年冬天,老杨通过街边广告,在宁波火车南站附近的一个露天菜场和做假证的人进行联系。当时准备写存款500万,但仔细一想还要交100万的税,所以就写400万。

  没想到后来夫妻俩分居,老杨也就一直没有用这张假的存折骗对方。两个月前,夫妻俩和好,又住在一起,时间一长,这事就忘了,没想到妻子在打扫卫生的时候发现了假存折,还去银行取钱了……

  目前,此案仍在进一步调查中。

(现代金报)
作者: ygb7969    时间: 2011-6-30 21:50

每天都有一些故事,都可以写话本了
作者: mia1988    时间: 2011-7-1 00:09

。。。什么人都有
作者: mia1988    时间: 2011-7-1 00:09

。。。什么人都有
作者: lexiaoyao    时间: 2011-7-1 00:19

还是钱惹的祸啊,这倒霉孩子
作者: valleyxi    时间: 2011-7-4 11:57

额,这世道悬的




欢迎光临 华人论坛 (http://yayabay.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