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中国电影的“局” [打印本页]

作者: zx1104    时间: 2011-5-23 16:22     标题: 中国电影的“局”

最近两年,电影圈发生了两件非常爷们的事情——有两个演员公开承认自己演了烂片。一个是徐铮演完《嬉游记》之后,一个是张丰毅演完《赤壁》之后。
这事情实属难得。
要知道在早些年可不是随便什么片子都够资格开首映礼的。一部片子如果不具备非常重大的社会效应或者对电影行业的发展有重大贡献,去开首映礼根本就是自取其辱。近几年的风向完全变了。由于没有法律规定什么样的片子不能举行首映礼,于是以前简约而浓重的“首映礼”这个品牌现在被大规模的泛滥使用,几乎成了每部电影运作的必经之路——更不用说主创的各路牛鬼蛇神粉墨登场,剧透、下跪、绯闻、诉苦、走光……为了证明这是一部好片而无所不用其极。观众已经完全不可能根据一部电影是否有首映礼或者首映礼透露出来的信息来判断一部电影是否值得自己去看,只能在这种已然千篇一律的模式化表演中碰运气。运气好的时候能逮中一部好片,而绝大多数时候看到的是烂片。

国内的电影圈的俨然已经不打算把精力投在电影制作本身上,而是在做一个大大的“局”把观众套进去。乱“局”也罢,迷“局”也罢,说到底是个骗局。

作为观众的一员,我深深地觉得中国的电影观众可怜得可悲。看盗版?那是猪狗不如的;看正版?上当受骗了你除了自认倒霉之外能怎么样?电影不可能退货。没看懂,那是你欣赏水平太低;觉得不好看,那是你自命清高。你发帖想说几句?且不说你的极不专业的见解根本不入业内人士的法眼,你措辞稍微不谦虚就会面临水军的狂轰滥炸,全家女性和八辈祖宗被人轮番问候。

当这些招数用尽还不足以平息观众的愤怒时,专家出现了。一个个专家通过各种看似高明的理论把电影产业描述得讳莫如深,拍一部电影是何等的不容易:
  专家告诉我们,电影不好是因为电影“投资不够”,而被问及为何会有这么多垃圾电影出现的时候得到的回答是钱太多以至于很多人拿钱来投资一些垃圾的剧本和垃圾的导演;
  专家告诉我们,电影不好是因为技术条件不够,至于很多片子拿到国外去做后期结果还是垃圾片的案例很显然是必须被忽略的个案。而且这些国外公司都不是美国的顶级公司,还可以往“钱”的问题上靠;
  专家告诉我们,电影不好是因为观众素质太低所以垃圾片多;而那些被观众骂烂片的片子,专家的解释是观众要求太高;
  专家告诉我们,电影不好是因为审查太严;而垃圾片太多是因为审查不严
  专家告诉我们,电影不好是因为荧幕太少;而被问及为何很多电影为何几乎空场的时候,则会说“局部地区影院建设过剩”
  ……
  
  其实还有很多类似的笑话,相信电影迷们不难列举出来。这些专家们试图说服观众们接受一个事实:任何一部影片——哪怕是一部烂片——都需要耗费巨大的投资和心血,主创人员必须具备巨大的忘我精神、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以及受到爱国主义精神感召而熊熊燃烧的小宇宙才能拍出一部烂片来。
  
  当这一切都不能忽悠观众的时候,最后的一招无耻伎俩就是赤裸裸的挑衅和恐吓——“我给你拉投资,你给我拍一部试试”?这一招通常能唬住不少人。面对这样的挑衅,我建议的回答是“给老子有多远滚多远,你的人品和智商还不配当老子的拍档”
  
  我并不是电影圈的人,也没有拍片能力。我下面要做的就是通过在其他产业获得的经验,通过对现状的分析来拆穿专家们的西洋镜,让他们肮脏丑陋的面貌彻底暴露在大家面前。
  
  
  一个产业,必然经过创立、维持、消亡的过程
  一个产品,必然经过生产、消费、反馈的过程
  
  产业离不开产品,但不是每一个产品都能形成产业。产品要形成产业,首先得是有用的产品。有用的产品能保证一个产业具备了“创立”的基本条件;其次要有源源不断的需求。这一特征使得产业得以维持。当第二个条件不能成立的时候,产业就会走向消亡。
  然而,光有这两个条件是不足以维持一个产业的健康发展的——还要不断剔除害群之马、更新相关技术。当一个产业已经初具规模的时候,如何能自我免疫就显得至关重要。保健品行业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反面教训。
  
  剔除害群之马从哪里入手?这就是产品质量的控制。一方面通过市场机制来优胜劣汰,另一方面要通过行业的标准和行规来保证市场机制的底线。如果只有市场机制,就会出现产品质量无底线地下滑,甚至出现赤裸裸的“名义产品”——就像某些“只能保证喝不死人”的补药;过于强大的行规则很容易被人操纵,形成公开或变相的垄断。二者的平衡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很多人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生怕一旦掌控不住导致灾难性后果。这也正是为何很多行业——例如电影业——陷入庸俗的僵持状态的“局”。破解这个“局”的原理其实不难,不过操作起来需要智慧、毅力、勇气、手腕,更重要的是需要干这事的人能光明磊落、不兜私货。
  
  产品质量控制最有力的一环是直接消费者的反馈。和直接消费者良性互动,做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引导消费习惯,才是把一个行业推向兴旺的正确做法。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行业是没有希望的,把消费者的所有意愿都奉为圭臬也是完全没有希望的。可悲的是电影行业把这两点都占全了,却仍然没搞清楚观众到底要什么。
  
  我一直很期待有一个真正的影评机制,因为这样的机制才是真正振兴电影的最强大力量。现在的影评都是影迷们写出来贴在各个不同的社区、论坛的,舆论不集中;发言的人没有任何门槛限制,给枪手们留下了足够的可发挥空间;消费者的感受和意见的数据无法有效收集;而最致命的一点则是电影的创作者们根本不尊重影评——甚至看都不看,当然也无法看到。在他们的工作和生活里面就没有影评什么事。举个很浅显的例子:孙红雷演《战国》演得很糟糕,他想知道观众们对他有什么建议,去哪儿看?来天涯看愤怒的观众和影托们对骂?还是去相信专家们的“用票房说话”?
  其实应该在电影盘和正版影碟上印刷不重复且不可预测的序列号,看完电影的人可以凭借此序列号去唯一的正规的电影网站发言一次(或几次)、投票一次(或几次)。可以自己发表一篇完整的影评,也可以仅仅为自己认为写得到位的影评加支持,为不喜欢的影评减支持。只要严格控制序列号的生成过程,就可以把猖獗的水军拒之门外——除非谁有钱到买几十块一个的序列号去发给水军造势。这样采集来的信息相信任何人都不敢不严肃对待。
  
  可悲的是现在电影圈已经道德沦丧,集体人格到了卑劣的地步。搞艺术的人就算不是天才也至少是有点小聪明的,可电影圈表现出来的集体智商完全可以用“愚不可及”来形容。一说起电影不行,马上弹出来的声音是“盗版问题”“票价太低”“我国技术条件太差”“观众素质问题”。说到底,电影圈的人期待的是所有的观众像爱国一样无条件地爱自己的作品,并能把所有的钱都掏出来买电影票,而所罗列的那些作为拍烂片借口的问题追问三次必然是钱的问题。国家税收分多少个收入阶层,每个收入阶层的人花多少钱在电影方面比较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电影界的专家们开了多少次会,做了多少次调用,从来没听说过有过这方面的调研——作为一个产业,有不分析消费者的吗?
  
  除了喜欢说钱,专家们还不忘记给自己找一块遮羞布——电影分级制。这是一个道德的制高点,占领这个制高点就可以以专家的口吻颐指气使了。电影分级制能解决烂片问题吗?电影只有拍出来了才能分级,而100部已经拍完的烂片无论你多么会分级也绝对分不出一部好片出来。电影分级制主要解决的是电影内容和法律、道德、风俗等社会伦理发生冲突的问题。如果一个家长奔着带孩子看“抗日战争时期爱国青年和汉奸质检艰苦卓绝的斗争”电影,走进影院发现放的是《色戒》,他能做什么?现阶段他什么都做不了,而在电影分级的法律完善后他可以一张告票让影院倾家荡产。
  
  广大影迷们,觉悟吧。以平常心来对待这群低智商的人类,不要对他们有过高的期望。
作者: vincelia    时间: 2011-8-9 03:57

作者有点偏激。。。
作者: yelweiyang    时间: 2011-8-11 01:37

现在我几乎不看近几年拍的电影电视剧了,烂片太多了,几乎没有情节




欢迎光临 华人论坛 (http://yayabay.com./foru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