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艳
一则关于康菲石油公司针对渤海湾漏油事故说法的外媒报道昨天在网络上迅速传播,报道中,“康菲称基本没有证据显示漏油事故对环境产生了影响”的表述令人震惊。
对此,康菲中国昨天解释称,公司的原意是溢油对环境造成的持续性影响非常小。截至记者发稿时,国家海洋局方面对此事未做表态。
康菲:第三方调查表明影响小
《华尔街日报》近日刊发报道称,康菲石油公司上周五表示,基本没有证据显示渤海湾蓬莱19-3号油田今年6月份发生的漏油事故对环境产生了影响。这一报道昨天在网络上迅速引起热议。
昨天,康菲中国公司对记者解释称,上述报道来自公司与《华尔街日报》及其他媒体交流的内容,“我们没有说过没有污染。我们的意思是,康菲中国和第三方专家开展了广泛的调查和分析,目前的结果显示,溢油对环境造成的持续性影响非常小。”
康菲中国公司称,公司做出上述判断是有证据支撑的:公司对蓬莱19-3号油田钻井平台周围的水质进行了检测,还在海岸沿线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将数据和样品等送到独立第三方机构进行了检测和模拟。但康菲中国公司也表示,这只是公司一方作出的判断,“我们在继续审核这些信息,并欢迎中国专家提供相关信息。这并不是说其他机构做出来的其他结果一定是不对的。”
质疑:第三方是否权威
记者了解到,康菲所称的第三方包含多家机构,主要由两家国外机构主导,分别是挪威船级社和美国的ASA。挪威船级社是一家全球专业风险管理服务机构,ASA则是一家总部在美国的模拟公司,根据溢油、风向和各种数据模拟溢油事故对环境的影响。
为何发生在中国的一起溢油事故,交给由外方主导的第三方机构进行调查、模拟?康菲中国公司对此问题没有给出答复。
那么,康菲请第三方机构进行的调查结论,是否会影响到事故最终结论的判定?对此,自然之友公众参与项目负责人常成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法律效力上,国家有关部门的调查结论才是最权威的。如果康菲没有不同意见,会以国家有关部门的结论为准,如果双方对结论有不同看法,可以要求国家有关部门指定第三方机构重新进行鉴定。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海洋学院副教授王亚民也表示,没有经过政府部门认定的证据是无效的。
昨天,就康菲“环境影响小”的说法,记者联系国家海洋局,并按要求提交了采访函,但截至发稿时,未收到海洋局的回复。
专家:康菲在挑战常识
就康菲的上述说法,记者昨天采访了一些国内海洋专家、环保组织和律师,他们给出了这样的评价:“笑话”“这是在挑战常识”“荒谬”“狡辩”……
其中,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海洋学院副教授王亚民表示,从理论上来说,原油作为外界物质进入海洋,肯定会对海洋环境造成影响。溢油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受以下几个因素影响:溢油量、海水扩散速度、水体大小、海洋自净能力、生态系统的脆弱程度,具体影响的大小最终要由国家海洋局和农业部作出鉴定。
至于恢复海洋环境的时间,王亚民表示,要根据影响程度的大小判定,详细的评估报告应该由国家海洋局和农业部等政府部门给出,但一般来讲,渔业资源的恢复需要5到10年时间。相关的经济索赔则应考虑以下因素:生态系统恢复的成本等公共利益、渔民损失、相关产业的影响等。
■类似案例
雪佛龙漏油事故
巴西索赔107亿美元
昨天,《人民日报》报道称,巴西坎波斯联邦检察院要求美国雪佛龙石油公司中止在巴西的石油钻井作业,并要求其为石油泄漏事故支付200亿雷亚尔(约合107亿美元)的赔偿。
巴西坎波斯湾的溢油事故开始于11月7日,记者对比中国和巴西的溢油事故发现,在溢油数量方面,11月8日至11日,巴西坎波斯湾约有2400桶石油泄漏;中国蓬莱19-3油田约有3200桶原油和矿物油油基泥浆泄漏。另外,巴西坎波斯湾泄漏的原油没有蔓延到沿海岸边,污染面积不大,也没有接到海洋动物死亡的报告。
在渤海湾漏油事故中,中国国家层面的索赔还没有公布。但王亚民表示,从理论上来看,中国的这次海上溢油污染应该比巴西的污染更严重。因为渤海是半封闭海洋,扩散慢,自净能力差,“世界上比渤海生态系统更脆弱的海洋非常少,而且渤海油井的原油是酸性的,酸性原油与一般原油相比,对环境影响更大,尤其是对双壳、海参类生物影响最大。”
京华时报 |